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闲闲书话』 [书余文字]私人的阅读史(一):说说八十年代的几套丛书

[复制链接]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1,上海译文的丛书
  
  我私下以为,80年代的上海译文是当时最出色的出版社,前面说过,他们出的外国文艺丛书和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引领了中国翻译当代西方文学作品的潮流,就质与量来说,在这一领域无人能及。此外,上海译文在社科类学术书籍领域也建树非凡,代表作是他们影响很大的两套丛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和当代学术思潮译丛,这两套书印量很大,目前在旧书店时常可以见到。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80年代是哲学的年代――细分起来――是存在主义的时代,精神分析的年代,现象学的年代,结构主义的年代.....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萨特、加缪、马尔库斯,这些大师的在天之灵如果知道在遥远的中国,居然有那么多的平民布衣孜孜不倦地攻读他们艰涩的著作(这些著作在他们哲学的家乡也少有人问津少有人读懂),恐怕会瞠目结舌,继而眉毛都笑开了吧?80年代的中国就出现过这样的奇观,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就是这奇观的布景。这套书里影响最大的首推卡西尔的《人论》,很多人在怀旧80年代时都会提到这本书,此外,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等也都拥有众多的读者,而我个人最喜欢1997年出版的《时代的精神状况》(雅斯贝尔斯),首印3000册,和1986年《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的57000册相比,已经恍如隔世了。
  
  【当代学术思潮译丛】80年代盛行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从学者到官员,从气功先生到普通百姓,都会吹一吹这三论,包治百病,“论”到病除,神奇无比。此外,还流行过一个字――“熵”,好些个学人把“熵”吹得玄玄乎乎,其实都是从这套丛书里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扒来的,他们有没有读明白该书的要义,我是很怀疑的。这套丛书的涵盖范围相当广: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的观念要言不繁的概括在这套书里,对80年代靠学术吃饭的人来说,这套书像天使一样可爱。90年代我上过某著名学府的培训班,给我们讲课的青年名师以发散性思维著称,一堂课海阔天空,从天上吹到地上,其实大抵不离这套书的范围。我听课的时候腹诽不止:你以为只有你看过这些书啊?
  
  随便提一下上海译文的阿瑟黑利系列,这位加拿大籍的通俗小说家写了一系列以美国各行业为背景的小说,一个行业一本:政客业、医学业、航空业、金融业、汽车业、电力业、新闻业等等,精彩好看,令我痴迷不已。上海译文在80年代一气出了五本,《汽车城》、《钱商》、《大饭店》、《最后的诊断》、《航空港》,我至今还很怀念当时读阿瑟黑利的感觉,非常痛快,用文化一点的词来说――非常愉悦!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作家参考丛书
  
  作家出版社在80年代有两套丛书颇为出彩,一套是境外的作家参考丛书,一套是境内的文学新星丛书。先说说作家参考丛书。
  
  相对前面提到的几套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丛书,作家的这一套数量不多,且装帧印刷不是一般的差劲,内容编排也很杂乱,但这套书影响却非同小可,尤其对嗷嗷待哺的中国作家群体,意义尤其重大。现在回头看,当初作家出版社把这套丛书定名为“作家参考丛书”,确是名副其实,是不是事先想好了要给中国作家们下套儿?起这名字的先生未卜先知,真乃高人也。
  
  先说第一个套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80年代,大概1985~1987年,弗洛伊德在中国热到什么程度?很难形容。有门路的出版社纷纷去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一窝蜂之下,差不多出齐了,来不及翻译就照扒港台的旧译本,也不管内地读者读起来是否顺畅,大家一起跟风,读者们也不管懂不懂,也跟着掏腰包,时髦嘛。这套书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以及荣格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就是这股热潮的产物,自然销量甚好。而作家们参考之后,茅塞顿开,在中国文学辽阔而又贫瘠的大地上,杂交出了丰硕的精神分析果实,味道甚为独特。其中以某名家的系列作品最惹眼(名字就不提了),此外有写恋母的,有写恋父的,有写恋小孩的,有写做恶梦的,有写恶梦醒了路难走的,大家一起写大床小床,还有野外的,总之,百花齐放,百鸟齐鸣,芳香一时,喧嚣一阵。热潮一过,几年后这类东西便躲到书架的边角蒙尘去了,十几年后的今天,这风靡一时的80年代中国精神分析小说,不知还有人读否?
  
  再说第二个套儿,米兰昆德拉。80年代一直到今天,中国的名作家们对几位外国作家可谓琅琅上口,他们是: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以及――米兰昆德拉。昆德拉的走红,就是靠这套作家参考丛书所赐,一气出了好几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不朽》、《为了告别的聚会》。据我观察,虽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很好读懂,中国作家也众口一词纷说昆德拉,但他的路数其实很难参考到手,原因就不说了。
  
  此外的几个套儿,萨特的《理智之年》、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分别给萨特热、叔本华热凑了下热闹,而杜拉斯(当时还译作杜拉)的《痛苦 情人》乃是日后杜拉斯热的先声。这套书里的其他作品也都是大可一读的好东西,绝无废品。至于作家们参考到了多少,那就见仁见智了。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文学新星丛书
  
  据我看到的资料,作家出版社的文学新星丛书一共出了10辑,每辑5本,一共50本,作者都是80年代中期在文坛冒头的新秀。在网上搜到一份书目,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一多半作者的名字很陌生,当然有十几个作者是很熟悉的:阿城、马原、刘索拉、徐星、查建英、刘震云、莫言、池莉、残雪、格非、余华、陈染、阿来,他们是这20多年来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和头面人物,一度似乎代表着中国文学获得诺贝尔的希望。
  
  可是提起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总有打不起精神的感觉,前些时那个外国汉学家恶毒攻击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受到作家们以及网民的围殴,其实同样的话题中国的学人们已经说过多次了,从没引起大众的注意,这次由个外国人说出来,显得分外刺耳而已,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骂声也比较容易听见。
  
  当然反骂那个汉学家很容易,咱们的语言那么丰富,方言那么复杂,东北的、陕北的、山东的、广东的,夹杂着之乎者也和山药蛋儿,估计以那个老外的微末功夫,根本就闹不明白,但这样并不解决问题。问题在哪儿?说起来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当他们打开眼界,跟世界文学主流接轨的时候,愕然发现:所有的路,别人都走过了。
  
  所谓文学创作,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在20世纪之前,特别是十九世纪,多少大作家思考着人和社会,那些更斯扎克斯泰斯基们已经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多少大作家动足了脑筋,那些伊斯赫斯克斯明威克纳夫卡们已经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这样一来,中国作家的路在哪里?无路可走。加上商业大潮席卷之下,哪里有作家安静的书桌和电脑?指望他们写出惊天动地的杰作,不是强人所难吗?
  
  我用心读中文小说是在80年代初那一两年,有几本书特别打动了我,它们是:王蒙的《青春万岁》,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於梨华的《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还有一个写知青的中篇《南方的岸》,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再无打动人的力量。究起原因,我想大概是可供利用的精神和经历资源在80年代早期已经用尽了吧。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前面提到的几位中,阿城的三王,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马原的《西海的无帆船》,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学精华。
  
  80年代的中国文坛,好像武林江湖,盟主换了一个又一个,门派林立,新人辈出,新人的功夫怎么样?成绩单就在这套书里了。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14,两套法国文学丛书
  
  这30年来跟法国文学有关的书籍,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有关:柳鸣九。柳先生是我国法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著作等身,成就斐然。柳先生与法国文坛名流多有交往,他叙述法国文坛人和事的随笔,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相当好看。更难能可贵的是,柳先生这30年来始终不遗余力的推动和介入法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工作,主编了多种文学作品和理论丛书,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的普及推广,柳先生功不可没。柳先生的新书《浪漫弹指间》讲述了这方面工作的艰辛历程,大可一读。这里说说80年代出的两套由柳先生主编的丛书。
  
  【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关于这套丛书,柳先生在《浪漫弹指间》中这样写到:“每一种以一个作家或一个流派为对象,编选翻译其代表作、重要文论以及有关其生平、思想、社会、政治观点的资料”“其目的就是让事实说话,让作家自己说话,以便中国人对法国现当代文学有直接的认识与了解。”根据柳先生在书中提供的书目,这套书一共10种:《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马尔罗研究》、《西蒙娜 德 波伏瓦研究》、《尤瑟纳尔研究》、《阿拉贡研究》、《叙述者研究》、《莫洛亚研究》、《圣爱克苏贝里研究》(缺一种,待考)。这套书我收藏了《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圣爱克苏贝里研究》三种,对其他几种也很有兴趣,一直想着收齐,哪怕是电子版也好,不知能否如愿。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这是我国介绍法国文学的重点工程,一共10辑,每辑7种,共70种,前5辑由漓江出版,后5辑由安徽文艺出版,幕前幕后都由柳先生不辞辛苦的操劳,和两家出版社、翻译家通力合作,历经数年,终于大功告成。这套书的一个亮点是每本的“译本序”,70个译本序似乎都由柳先生撰写,关于译本序的风格,柳先生在《浪漫弹指间》中这样说:“不要带日丹诺夫气味的序,不要简单开列作者生平年表与作品名单的词条式的序,不要学究式的令人敬而远之的序;要言之有物、有真知灼见、诠释深度、鉴赏情趣的序,要讲究点灵性与风格洒脱的随笔式的序”“我自己以一支秃笔居然也写出了几乎七十种书的译本序,总共约五十万字,其中的大部分译序已结集为《法国20世纪文学散论》(花城版)与《凯旋门前的桐叶》(三联版)两本书,基本上表述了我对法国20世纪文学的看法与见解。” 这70本书几乎将法国当代文学的精华名作一网打尽,对于爱好法国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不能错过的,本本都应该收藏。
  
  说起来,我从小就与法国文学结过缘分,在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我们兄弟居然弄来一整套厚厚的四大本50年代初版《约翰克里斯朵夫》,躲在家里读了个不亦乐乎,我当时太小,还读不懂,但“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优美的句子一直留在脑海里。几年后,又弄来一本莫伯桑的《俊友》,这次全读懂了,而且读了好多遍,对19世纪下半叶的巴黎神往不已,对巴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神往不已,当然更神往的是那么多可望不可及的法国小说,到了1978年之后,总算一番恶补:巴尔扎克、斯汤达、福楼拜、雨果、莫伯桑、左拉……读的多了,自然心里有了成见,觉得19世纪的法国文学不可逾越,以后读到20世纪的法国小说,尤其是大量战后的小说,总是感觉分量不够,无法和前辈大师抗衡。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比文学界要热闹多了,高人多得数不过来,东邪西读北帝南丐中神通每个位置各有好几位,如果要华山论剑的话,远远不止5人,我想华山那点大地方塞不下法国的思想巨头们。如果哪位对战后法国思想界文化界传播界的历史感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这两本书:《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弗朗索瓦 多斯著),《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维诺克著)。当然,柳鸣九先生的散文集也是非读不可的。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15,两套外国中篇小说选
  
  也就是网络前年代的中国小说成绩单上,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成绩乏善可陈,倒是中篇小说的成绩相当惹眼,佳作颇多,如今台面上的作家都写过很不错的中篇,那几个著名先锋派更是以中篇打下江山,到了长篇反而力所不及撑不开局面。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几年里为何中篇小说一支独秀?我以为跟文学媒介很有关系,当时大受读者欢迎的大型文学期刊,比如《收获》、《当代》、《十月》、《花城》、《钟山》等等,都是短篇太短不愿登,长篇太长登不完,七八万左右的中篇最合适,因此每期都有好几个中篇。有了这样的园地,自然造成中篇小说的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外国中篇小说的翻译出版也是紧锣密鼓进行中,中国读者在享受国产品的同时,也享受了潮水般涌来的舶来品。80年代初期到中期,外国中篇小说的选集就出了好几套,且重复的不多,基本上把外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经典中篇作品都弄进来了,这里简单说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套。
  
  【世界中篇名作选】白夫主编,漓江出版社1982~1985年出版,共6集。篇目如下:
  第一集:《在前的和在后的》《自杀俱乐部》《爱情故事》《卡尔美拉》《第四十一个》《没有寄出的信》;
  第二集:《假面具下的爱情》《脏猴儿》《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雪虎》;
  第三集:《绞吏之绳》《三个正直的制梳匠》《抛锚》《同乡朋友》《弗蕾娅》《爱尔丝》;
  第四集:《青梅竹马》《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牧师的女儿》《野姑娘芭拉》《娜嘉》;
  第五集:《伊凡伊利奇之死》《海尔曼老爷》《胜利者巴尔代克》《英雄们》《螺丝在拧紧》《请君入瓮》;
  第六集:《蓝眼盗》《谜》《死者》《火魔》《完美的蔷薇》。
  
  【外国抒情小说选集】白嗣宏主编,安徽人民、文艺出版社1982~1987年出版,共11集,篇目如下:
  第一集《茵梦湖》,篇目:《茵梦湖》《老人与海》《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玻璃师》《伊豆的歌女》《水月》《到灯塔去》;
  第二集《舞姬》,篇目:《舞姬》《起风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珍妮的肖像》《阿达拉 勒芮》《冰岛渔夫》《当代英雄》;
  第三集《黄玫瑰》,篇目:《黄玫瑰》《韦克特与阿格涅丝》《古都》《田园的忧郁》《那么一种微笑》《夜色朦胧》《马来狂人》;
  第四集《田园交响乐》,篇目:《田园交响乐》《莫差特去布拉格的路上》《爱儿赛》《清作的妻子》《障碍》《莺之死》《道连的画像》;
  第五集《牧童与牧女》,篇目:《骏马山庄》《春琴抄》《黑天鹅》《小王子》《保尔和薇吉妮》《牧童与牧女》;
  第六集《魔沼》,篇目:《魔沼》《希尔维斯》《思母情》《尤丽雅》《踏浪女人》《借来的生活》;
  第七集《红帆》,篇目:《德文郡人》《绿色的大厦》《溺殇》《野菊之墓》《聋铁匠柏拉柯夫斯基》《红帆》《白色群山的梦》;
  第八集《都会的忧郁》,篇目:《废物小传》《妖怪》《阿列霞》《圆舞曲》《都会的忧郁》《司旺的爱情》《贡布雷》《地粮》《背德者》;
  第九集《魂断威尼斯》,篇目:《千鹤》《魂断威尼斯》《特里斯坦》《阿明达》《死后》《溃苹果 睡莲》《湖滨散记》《彼得卡门青德》;
  第十集《蔚蓝的和湖绿的》,篇目:《泰绮思》《乌露玛》《伦敦塔》《蔚蓝的和湖绿的》《初恋》《草原》《威加尤特与维葛蒂丝》;
  第十一集《牧羊神》,篇目:《牧羊神》《维多利亚》《流浪者之歌》《索尔那的异端者》《绞吏之绳》《阿尔卑斯山之歌》。
  
  这两套书的主编编者花了很多心思,选题多样,兼收并蓄,既收了很多大作家的作品,也收了若干不太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比如我非常喜欢的《青梅竹马》、《没有寄出的信》、《红帆》、《珍妮的肖像》、《到灯塔去》、《牧童与牧女》等,这些后来都出了单行本,另外收的一些不太知名作家的作品再没有出版过其他版本,因此这两套书就很有保存价值了。
  
  “外国抒情小说选集”其实基本都是中篇小说,把书名叫做“抒情小说”比较费解,文学自然是抒情的,哪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抒情的?就主编者的选题倾向来看,叫做“言情小说”稍微合适一些,大概那个时候“言情”一词尚未成气候,所以叫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有趣的是这套书的第一集首印78000册,到第十一集首印只有12000册,不过区区5年骤减了66000册。“世界中篇名作选”第一集首印70800册,第六集首印只有16800册,3年间骤减54000册,文学的日渐式微从这数目字的对比上可以看得很清晰了。
  
  此外,同时期云南人民出了一套《外国中篇小说》(金子信主编),安徽人民出了一套《外国中篇小说丛刊》(张英伦等主编)都很不错,限于篇幅,这里就略过不细说了。
  
  【外出旅行,暂停数日,回来后继续,请谅解】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16,“当代外国文学”丛书
  
  自从热衷收集电子版书籍,我就一直想弄到一份完整的外国文学出版社“当代外国文学”丛书目录,以便按目索骥,可惜没有如愿,至今仍不清楚这套丛书到底出了多少种,除我知道的以外还有些其他的什么书。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外国文学出版界,北京的外国文学出版社自然是领头的主力部队,出的书又多又好,他们的这套“当代外国文学”丛书和上海译文的“外国文艺丛书”背景类似,都是从1979年出起,1981年两家合作“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之后,这个系列依然出版,只是数量有所减少。
  
  这套书的标志是封面的显眼位置有小横幅,上书“当代外国文学”六字,封面设计风格多样,不像上海译文“外国文艺丛书”那样整齐划一。1979~1981年之间虽然出了很多,印数也多,但现在很难找到了,偶尔在旧书店见到,不是品相不佳,就是标价太高,望而生畏。
  
  当时的外国文学出版社除这套丛书之外,还出了不少其他20世纪的作品,没有收入丛书的原因可能是跟作者当时是否在世有关吧。这套书里记忆中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这些:苏联、日本、法国的当代小说选,胡安鲁尔福、契佛、辛格、伯尔、拉斯普京、艾特马托夫的小说选,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格林的《问题的核心》,欧茨的《奇境》,伦茨的《德语课》,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略萨的《绿房子》和《城市和狗》,邦达列夫的《岸》、鲁维奥的《尸骨还乡》等,就这些作品的质量而言,和同时期上海译文“外国文艺丛书”相差无几,同样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同样哺育了一批具有实验精神的中国青年作者,只是这些青年学得不算太出色,暴得大名于一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书里,胡安鲁尔福著名的《佩德罗 巴拉莫》早在1980年就介绍到中国,我认为这个作品比《百年孤独》还要出色,更具现代性,不知当年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人都是要死的》是波伏瓦的长篇小说里唯一值得细读的,凭心而论,波伏瓦不太擅长写小说,这部作品创意十足是个例外。格林讨论宗教的系列作品里,以《问题的核心》为首,其撼动人心之处,年轻时候是体会不到的。欧茨的《奇境》是当年很畅销的,不过我以为,相比小说作品,欧茨的评论文章更有价值,锋利直率,挥洒自如,读之是一种享受。
  
  在当年各出版社争相出版外国通俗类小说的风潮里,外国文学和上海译文的这两套严肃文学的丛书便显得特立独行,非同凡响。现在来看,经过这么多沧桑岁月而历久弥新,芳香不减当年。对我而言,收集齐全“当代外国文学”丛书的纸本看来不大可了能,如果能集全电子版本也就心满意足了,不知能否实现这小小的愿望。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17,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套丛书称为80年代丛书之最,当之无愧。
  
  我的住处附近有一家学术书店,里面有个书架专门用来放置商务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每一层按不同种类的颜色分别摆放,桔黄色的哲学、黄色的历史地理、绿色的政治法律社会、蓝色的经济……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奥秘都浓缩在这个书架上了。每次经过这个书架总习惯停下来抽出一本翻一翻,过过瘾,什么叫赏心悦目?看一看眼睛都舒服,心情都舒畅。
  
  如此重要的一套书无需多说什么了,凡是读书人没有不知道的。改革开放之后,商务印书馆不顾艰难,重新上马如此浩大的工程,品质如此之好,可见老商务的精神依然存在,张元济的旗帜依旧飘扬,文明的力量总能冲破人为的罗网,那些为了文明的传承辛勤工作的出版人门,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商务学术名著的版本相当复杂,要搞清楚并非易事。80年代我购买的商务名著大多是单行本,有些后来收入了汉译名著丛书,如黑格尔《美学》,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培根论说文集》;有些没有收入丛书,如斯宾诺莎《神、人及其幸福简论》,龚珀茨《苏格拉底传》,怀特《分析的时代》,艾耶尔《哲学中的革命》,考夫曼《存在主义》等。收入丛书的可以按书目方便查寻,没有收入丛书的要查询就比较艰难了。现今的版本学、目录学专家大多针对古籍做研究,其实现代书籍的版本目录研究更为大众所需要,如果有哪位精通电脑的网友兴念集合网友的力量做一个现在书目网站,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当年这些书以统一的丛书格式再版时,我曾经许愿有朝一日要收齐,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看来没有指望了,有朝一日不知何期。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18,20世纪文库
  
  跟当下的读书风气不大相同,80年代中后期不大时兴经管的读物,诸如细节战略流程职场一类,也不时兴拿五千年历史或传统典籍开涮,那时当红的是社科类理论书,从通俗的评介小册子,到艰深的大部头原作,人们都读的津津有味,那个时候朋友圈子讨论的人物是本雅明、弗洛伊德、韦伯、尼采、叔本华、马斯洛,思考的问题是第三次浪潮、未来的震荡、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如何面对西方的冲击,等等,现在回头看似乎显得迂腐冬烘,但当时大家可是很严肃地探讨这些似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无关的话题,而且津津乐道,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
  
  当时填充人们苍白的精神世界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启蒙读物,特别是几套大规模的丛书,四川人民的“走向未来”,三联的“文化:中国与世界”,商务的“汉译世界名著”、上海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当代学术思潮”,另外就是这套华夏出版社的“20世纪文库”,是当年影响很大、口碑甚好的大型丛书。
  
  华夏出版社的来头很大,主持这套书编译工作的都是那个年代的文化菁英,颇为用心地挑选了20世纪国外特别是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介绍给中国读者,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不一而足。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份不完整的书目:
  
  人的潜能和价值 [美]马斯洛 著 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 [美]费景汉(Fei,C.H.J.),(美)雷恩斯(Ranis,G.)著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英]卡尔‧波普尔 著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 [苏]米史诺夫著 历史思想导论 [英]B.A.哈多克著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美]塞缪尔‧亨廷顿 著 增长与波动 [美]刘易斯(Lewis,W.A.)著 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美]阿瑟‧奥肯 著 当代社会学理论 [美]马格丽特‧波洛玛 著 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 [美]约翰‧拉斐尔‧施陶德 著 批判与知识的增长 [英]伊雷姆‧拉卡托斯 艾兰‧马斯格雷夫 著 政策制定过程 [美]查尔斯‧E‧林布隆 著 文化唯物主义 [美]马文‧哈里斯 著 文化的起源 [美]马文‧哈里斯 著 新发展观 [法]弗朗索瓦‧佩鲁 著 权力的媒介 [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 著 爱的艺术 [奥] 埃‧弗罗姆著 现代化理论研究 [美]海尔布罗纳等著 社会冲突的功能 [美]L.科赛 著 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 [匈]卢卡奇 著 社会控制 [美]E.A.罗斯 著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美]彼得‧布劳 著 终身教育导论 [法]保罗‧朗格让 著 西方世界的兴起 [美]道格拉斯‧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 著 论理论社会学 [美]罗伯特‧金‧默顿 著 进步及其问题 [美]L.劳丹 著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 [英]莫里斯‧布洛克 著
  
  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20世纪80年代思想上的洋务运动。这几天半夜追看央视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抚今追昔,百感丛生。对比19世纪那场由清廷个别权力人物推动的徘徊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泥淖并饱受保守顽固派围剿的洋务运动,20世纪80年代针对国人国人尤其知识菁英的思想启蒙更为彻底和有力。历史将会证明,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富国强兵和平崛起,其起源之一就是80年代这场改变我们精神面貌的思想解放运动。今天中国有条不紊的前进,实有赖于当年用力涂上的底色。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美学译文丛书
  
  美学热是80年代的另一奇观,热到什么程度? 举个小例子说明一下,1988年是王朔红的发黑的一年,一年之内有四部王朔电影上映:《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四部都相当经典,其中《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一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女主角(某高校的学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上等男主角(诈骗犯)约会,手里捧着一本书做阅读状,男主角来了,好奇地张望一下女主角的书,什么书呢?――《情感与形式》,苏珊 朗格著,1886年出版,李泽厚主编的中国社科版“美学译文丛书”中之一种。
  
  当年的这套丛书非常引人注目,印数都是数万册,而当年主编这套丛书的李泽厚更是深刻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风云人物之一,作为一个美学家,堪称奇迹。李泽厚的一本小册子《美的历程》和三本中国思想史论风靡中国,风头一时无两,以至于青年一辈不知朱光潜、宗白华为何许人,以至于某狂妄的后生小子单挑李泽厚决斗出了大名。李泽厚一手把美学从文革前的冷学塑造成80年代的显学,功力之深,深不可测。
  
  我以为,李泽厚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其实是他主持出版的这套“美学译文丛书”,在此之前的西方美学读物很少,黑格尔的三卷本《美学》,以及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如此而已。美学译文丛书问世之后,西方各流派美学的经典著述一下子涌了进来,填补了空白,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据我了解,这套“美学译文丛书”委托中国社科、辽宁人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分别出版,其中社科版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当年我也凑热闹买了8本之多,分别是《艺术哲学》(奥尔德里奇)、《审美价值的本质》(斯托洛维奇)、《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苏珊朗格)、《美学与哲学》(杜夫海纳)、《美感》(桑塔耶纳)、《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艺术原理》(柯林伍德),可惜这一套里的《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克罗齐)、《审美特性》(卢卡契)当时未能找到,引为憾事。
  
  美学书籍不像哲学书籍那么深奥晦涩,很好读懂(黑格尔的三卷《美学》例外),加上刚刚从阴暗丑陋的年代过来,大家对美的事物充满了渴求,对关于美的理论自然也充满,于是全民大读美学,蔚然成风,蔚为壮观。而文艺青年们更是趋之若骛,《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那位捧着《情感与形势》的女大学生可谓80年代这股美学热潮的一个注解。
 楼主| hydlily 发表于 2007-5-22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几套评介新知的丛书
  
  我觉得80年代出版界的主力部队三联书店的名字“生活 读书 新知”大可概括那个年代的特色:“生活”――多年的磨难之后,老百姓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朝气蓬勃的新“生活”。“读书”――那个年代“读书”成了老百姓的主流生活方式,读书风气之盛,或许亘古未有。“新知”――当年的读者对“新知”的渴求难以形容,而出版机构更是以推广新知为己任,不遗余力。
  
  而说到当年各出版社推出的介绍新知的丛书,除了前面提到的三联、商务、华夏、上海人民、上海译文、中国社科等名牌机构外,还有一些地方小社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丛书,尽管并不引人注目,但也卧虎藏龙,比如辽宁人民出版社的“面向世界丛书”,花城出版社的“开放文丛”,贵州人民的“传统与变革丛书”,浙江人民的“比较文化丛书”,黑龙江教育的“开放丛书”,安徽文艺的“精神分析学译评丛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化研究参考丛书”,云南人民的“社会心理学丛书”,北方文艺的“写作参考丛书”,等等。下面择其要者略述一二。
  
  【面向世界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小开本,清一色的黑色封面,撰稿人都是我国学者,内容是国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成果。按我手边的书目看,一共出了两批21册,我收藏的有《现在哲学人类学》、《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奇异的循环――逻辑悖论探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从这些题目和涉及的学科看,即时到现在也不能算过时,只是现在的一般读者难得有兴致去探究这些了。
  
  【开放文丛】花城出版社,小开本,清一色银灰封面,,杨匡汉主编,撰稿人都是我国文学界知名学者,内容主要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潮”,按我手边的书目看,也是出了两批,共10册,我收藏了其中7册:《外国现代批评方法纵览》、《审美意识系统》、《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变异》、《魔幻现实主义》、《缪斯的空间》、《符号 心理 文学》,缺《文学是人学新论》、《美的认识活动》、《舞台的倾斜》。我曾经是个文学理论爱好者,嗜读通俗易懂好看的文学理论,当年这套“开放文丛”就给了我难得的享受。
  
  【传统与变革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从书目看,内容大概和辽宁的“面向世界丛书”差不多,介绍了国外的新观念,并涉及了中国传统方面的问题。这套书我只有一本,即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当年读过之后大为震动,特别是关于鲁迅的部分,跟我们这里主流观点大相径庭,引起我的极度共鸣,并写了一篇关于鲁迅和传统的离经叛道小文章,让传统的老师大为不悦。
  
  【开放丛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这套书里有一本斯宾格勒鼎鼎大名的《西方的没落》,1988年出版,印象中应该是第一个《西方的没落》内地译本。这本书并不晦涩,但我浏览过一遍之后,仍然不知道这位在说什么,汗颜的很。
  
  【民间文化研究参考丛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这套书比较邪门,直接把台湾版拿来影印,标上“内部发行”字样就出了,省事之极。其中荷妮《自我的挣扎》、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都是当年的热门读物。
  
  当年的热门读物还有安徽文艺“精神分析学译评丛书”中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云南人民“社会心理学丛书”中马斯洛的《人性能达的境界》,浙江人民“比较文化丛书”中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5-7 01:08 , Processed in 0.0699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