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转载]袁立"捐一本书 把感动变成行动"

[复制链接]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文转自袁立于2006年5月8日在博客所发
       http://blog.sina.com.cn/u/473ed7c0010003g8  

      录完实话实说节目已经很久了,可徐本禹和他的那一群孩子的故事总是不断地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日子一天天过去,我除了在期待着和他约定的行程,去和孩子们见面,也在想自己到底还能为大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我突然想到可以和我的博友们一起给徐本禹支教的学校的孩子们捐书。

      我深信一本好书对一个小孩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是言语不能形容的,它对于一个孩子的价值更是金钱不能衡量的。对于大山里生活的孩子来说,我认为给他们送去好书,要比送给他们衣服和钱更有意义。能去大山里和孩子们见面交流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我们谁都不可能一直在他们身边。而我们送给孩子的书却可以日日夜夜地陪着他们,让他们开阔眼界,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一样多的见识。

      我知道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一些孩子会厌学,对于上学他们不会产生珍惜的念头。我不知道如今的农村里的孩子是不是也会这样,于是我问徐本禹,他告诉我他接触到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很爱上学。他的话让我坚定了信心,我想捐书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至于捐什么书比较合适,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小朋友爱看的书吧,我想的还不周全,如果大伙有其他更好的主意一定要提出来。捐到哪里,怎样收集,怎样送到小朋友手里,咱们一起商量。

      拿出咱们的书,我们可以把感动变成实际行动。




[ 本帖最后由 糊涂虫 于 2007-4-3 08:29 编辑 ]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袁立新浪聊捐书公益行动:把感动变成行动

5月18日上午10:30,著名演员袁立、希望书库基金会会长陶海心、希望书库基金会秘书长杨博喻做客新浪网,与广大网民聊“把感动变成行动”——袁立、新浪携手希望书库公益行动。以下为此次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

  5月8日,袁立小姐在新浪博客上发的一篇题为《捐一本书,把感动变成行动》,呼吁了很多有爱心的网友为农村的孩子捐书,这个行动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热烈响应,她的这篇文章也在新浪博客上点击率得到不断的攀升。今天我们就邀请到著名演员袁立小姐。

  袁立:你好。

  捐书想法来自与徐本禹会面

  主持人:还有参与本次活动的希望书库基金会会长陶海心,和希望书库基金会秘书长杨博喻。大家欢迎这三位嘉宾(鼓掌)。

  首先我们想请袁立小姐给我们谈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捐书的想法?

  袁立:其实是这样子,因为首先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志愿者去西部支教,我当时看了也很冲动,因为我经常拍戏,可能一年中3、4个月拍,会有7、8个月,甚至9个月不拍戏,我想我也可以执教,也可以教教他们语文或者比较简单的小学的课程。后来我想可能这只是一时的冲动,因为有很多生活习惯或者我没有志愿者这样的毅力和坚持,我想这事就放下了。那次去《实话实说》的时候见到了徐本禹,因为徐本禹,我特别想去《实话实说》见到他,因为平时生活中是不可能见到他的。节目录完之后,我还跟他见了很久很久,包括当时还有一个《少年报》的记者给我们看了他拍的很多西部的学生,这些学生真的这么爱读书、真的这么喜欢书、真的有这么贫困吗?后来知道绝大多数的小孩子是喜欢念书的,因为这个对他们来说是很来之不易的一次机会,很多的图片还是很打动我的。我就想突然间在我的博客上,既然我不可能去执教,在我的博客上提倡捐一本书,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网友来支持。而且在我的博客里,我经常会看到到底有没有人在骂我,看骂的比较少,我发誓一条都没有删,真的还是很多人、很多人是很正面、很健康地来响应这件事情。

  主持人:一开始的想法很感动,现在艺人做公益事业的活动也是比较多。你怎么把这种感动化为行动的?怎么找到基金会共同做这个事情?

  我只是把我的想法,在博客里让博友发起这种行动,向徐本禹要地址,让我的好友寄书。后来希望书库秘书长告诉我,可能一个徐本禹学校的书过多了,我不知道我的博友有多少,比如30万个人都寄给这个学校一人一本书,这个书就溢出来了,不够均衡,所以希望书库告诉我他们可以介入这个过程,可以把每本书发给很多学校,而我只是徐本禹一所学校或者是两所学校而已。

  专业书库基金会积极响应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聊天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在移动中关注全程。新浪手机地址是3g.sina.com.cn。大家继续我们的这场聊天,先让希望书库基金会的会长和秘书长谈一下怎么发起这次捐书活动的?

  杨博喻:这次活动应该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网上看到了袁立的呼吁和倡导。我们基金会工作人员就把这个消息汇报上来,后来我们觉得一个著名的演员能够在网上号召这样的活动,我们觉得她的出发点和动机应该非常好。因为从我们国家今年的两会以来,应该说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包括“两免一补”的政策。但是说整个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应该说极度缺乏。袁立能有这样的倡导和行为,也是与我们未来三年到五年工作重点相符合的。而且我们理解现代的公益和慈善,不仅是单纯的扶贫和救助,更多地是促进发展,让孩子读书,通过读书去扩大他的知识面,陶冶他的情操,我觉得也是促进一个人,在他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之中的一种帮助。这种帮助是更具有实际行意义的。

  当然我们在袁立的博客上也看到了,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建议。我们希望书库基金会之所以能够积极支持袁立这样的倡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一个网友说能有一个基金会帮我们参与就更好了。所以,当时我们国内合作部的徐部长就把这个情况及时跟我们沟通,这样他也是和袁立取得了联系,和新浪侯小强副总编也取得了联系,这样大家都非常愿意把这个事情进一步推动,因为有我们这样一个更加规范的慈善组织来支持这个活动,会让这件事情更加公开化、透明化,而且能够把这个活动长期做下去,取得真正的实际效果。后来我在网上看有一些网友提“袁立,这是不是做秀”。

  袁立:就是做秀,做好的秀(笑)。

  杨博喻: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活动真正做到实际之处,未来比如像这个周日袁立就要参与“北京科技周”,给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捐献活动,另外我们这次活动倡导的主题,要开展长达一年的活动。当然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以后还会谈到。

  主持人:刚刚我们的秘书长已经说过了这个活动已经历时一年了,刚刚有网友说这个活动有多长时间了。

  袁立:已经有一年了吗?往前推一年。

  杨博喻:我们现在是发起,之后会有一年的活动,把感动变成行动。

  主持人:正好网友也问到这个问题。

  网友:袁立你好,很喜欢你演的戏,我们杭州老乡以你为荣。我也曾经倡议过给我们这里的残疾人社区捐了书,对于你的这次捐书活动我很支持,我也给你寄去了一些书。

  袁立:给我吗?寄到哪里?

  网友:他没说寄到哪里,只是说给你寄了一些书。我们特别感谢这些网友,当然也感谢广大网友的爱心支持。

  希望书库源于12年前冰心倡导

  主持人:会长陶海心,关于以后捐书的具体计划,你有什么具体的步骤、安排,可以给网友介绍一下。

  陶海心:首先我代表希望书库基金会向著名演员袁立小姐表示感谢,她的倡议是从自己的感受而发的,这是真实的,也是可贵的,马上就能得到这么多网友的响应,也是真实的,也是可贵的,这里反映出来我们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生活的状况、生存的状态不如自己的这些孩子的关注和关心,是非常宝贵的。具体涉及到为这些孩子做什么,就涉及到希望书库这样的项目和事业。我简单介绍一下希望书库的情况。我们在记者招待会和十多年的活动中已经做了希望,希望书库是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课外读书的项目,从冰心老人倡导立项到现在已经12年多了,这里头最初它作为希望工程的一个配套项目在实施,后来到2004年,就从希望工程救助孩子入学这个环节里彻底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捐赠图书的项目。到了2006年1月,我们正式成立了希望书库基金会,专门从事希望书库的捐赠活动。希望书库这个项目截止到目前据我们统计已经接受社会捐赠的款项接近4000万元,给农村捐赠图书接近600万本,成规模的捐赠的小型图书馆有1万多个,给班级设立的希望书库的“读书角”有十几万个。图书馆是500本成一个规模的,也就是让一个学校大家能借到书、读到书。“图书角”是30本到50本,在一个班级的教室后边放着。

  这个项目做到今天,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著名的公益和慈善品牌,也是一个青少年出版品牌。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儿进一步讲这个事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讲怎么能够为农村孩子做一点事情,我们由衷地感谢在12年前冰心老人的倡导。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冰心老人,她自己叫她是一个读书人、写书人,也希望孩子能读书,作为一个影响了我们国家几代人的慈爱老人的倡议,今天变成了很多人的行动,也变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倡议,包括袁立的倡议。

  刚才杨博喻秘书长已经介绍了,希望书库根据袁立的倡议,我们也想这个机构能够做什么,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划和计划,一会儿可以详细地讲一讲。我在这儿想要讲一个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青年人,我们社会上生活的条件已经比较改善,经济收入也在增加,城市的人口能够为农村的孩子做一些什么?这方面公益和扶贫的项目很多,我们在做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方面,就是捐赠图书。我们强调我们做的这一点,我做了12年多,有一个体会,我们经常被这个事业的崇高感所鼓舞,而且我们认为我们做的是一件特别基本的工作。当时10多年前冰心老人讲过,给农村孩子送衣服、送食物是很重要的,但是送书、送知识是更重要的。

  我上一次在回答一个记者问的时候,一个记者问我“是什么鼓舞希望书库的工作人员,包括你自己,能够十多年做这样一个项目?”我说我们有一个体会,从一个最基本的感情来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时候没有饭吃是可悲的、悲惨的。如果我们手里有粮食、食品,不给一个饥饿的人去吃,这是残酷的。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孩子成长阶段,他在最希望读书和能够有书读的情况下,他没有一本书可读,这是可悲的、悲惨的境地。如果我们有书不给他读,我们手里也有很多书,就是不拿给他,这种做法是残酷的。

  我去年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是南方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他告诉我他是希望书库的受益者,他是一直到上了高中以后才知道世界上才有书这样一种东西,他在一个很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长大,他小时候只见过几本课本和一些手抄的题目。一直到他上了高中以后,到了很远的自治区的一个所在地的城市里,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书这样一种东西。后来他上大学以后,他是一个学理工科的,但是他钻到图书馆的书堆里,补了很多世界名著、文史哲的一些书籍,后来他毕业以后,他没有去做工程,主动要求到新闻出版局去工作了,他从一个没有读过书,最后很爱读书,最后成了一个管理图书出版事业的一个工作人员了,最后也成了一个志愿者,他对农村没有书读是很有体会的。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立新浪聊捐书行动:老师不给我的书我特别爱看

袁立:我想替网友问几个问题。就我自己来说,也有的孩子不爱读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并不是十个孩子真的是那么渴望读书。我也做了我的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我的家政服务员是从宁夏来的,她18岁了,我问她爱读书吗,她说我不爱读书。我正在写那个博客,我说你不爱读书,那你 漫画书爱读吗?她说心情好的时候爱读。我也问了另外一家的家政人员,她已经40多岁了,她为什么要出来打工呢?是因为她家里有两个上大学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眼见着能够考上大学,她是很有信心的,而且信心是有基础的,她在城市里工作是为了她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所以,我觉得农村里的孩子也是一半一半,不是说绝对的说你给他书他就爱看,他真的是如饥似渴。我觉得我们实事求是地讲,不尽然全国人都是你给我书我就爱读,因为我也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升上来的,有时候老师给我的书我不一定特别爱看,老师不给我的书我特别爱看,是这样。  我可能讲的问题跟两位老师讲的有一点不一样,我讲的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我们送上的书他们真的爱看吗?有很多人给我捐书,说你帮我们捐点书吧,我们仓库里有很多书是卖不掉的,这个书我们不要,我们做事情不要唱高调,我们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所以,我在我的博客里告诉我的博友喜欢的是什么书呢?我觉得我小时候爱看的是《作文选集》、《故事会》,当然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爱不爱看。当然漫画书是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能够接受的,有时候我们看比较枯燥的,因为课本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我可能喜欢看儿童的书,漫画什么的。但博友去寄书的时候,有时候不好控制,但大部分的博友不会恶作剧,也有的博友说寄什么书,我都不好意思在这儿说,我忘记了,但是肯定不适合小孩子看。但是他寄了书了,花了邮费,有这个行为就一定要寄一本好的书,我也要求我的博友寄一本好好的漫画书,干干净净,这是对你的尊敬,也是对他人的尊敬。希望跟两位老师说,博友怎么寄来的书你们怎么去进行分配,不知道对书的筛选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书的要求。我希望小朋友收到手里是真的喜欢看这本书,而不是我不爱看这本书,学校老师必须逼着我看,我不想有这个感觉,那这个活动就没有意义了。
  主持人:袁立说的这个非常重要。
  陶海心:袁立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希望书库做了这么多年贯穿的一条主线,我们希望书库是专门做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这里头我觉得有两个问题是要把它说清楚。一个就是什么叫做读书?当然我们中国的词汇里说得泛一些。读书起码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叫做读书过程。另外一个更概念小一点的,就是读一些书籍,这叫读书。我个人分成几个状况,接受教育是天赋的人的权利。一个城市孩子也罢,一个农村孩子也罢,他长到能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年龄了,必须接受教育,而且现代社会的教育是接受学校教育的一种体系,这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包括在原始社会都有把部落的孩子整体接受某种教育的习惯,它是个文明的演化过程。所以,这个体系现在就发展成了我们的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应试教育、考试制度。这个东西严格讲,发展到一定程度,事物就走到它的反面了,大多数孩子,从他的天性来讲,是不喜欢……
  袁立:不喜欢什么?
  陶海心:不喜欢应试教育。
  袁立:我也是这样,强迫我做我就不做。
  陶海心:我们去做调查的时候曾经到过一个学校,想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主导性的兴趣是什么。老师选了几个孩子进来以后,我们一个记者就问这个小朋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最喜欢的事是什么。第一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最喜欢读英语”。第二个小朋友说“我最喜欢做数学题”。我们就知道了,这是老师教的,这是老师在下边培训过了。没有一个孩子讲“我最喜欢玩”。因为这样的话被我们的教育体系就认为不是好孩子了。
  袁立:可是我认为小孩子就应该在玩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孩子需要怎样的课外书

陶海心:这个可能作为教育课题,有时间我们再讨论。

  我们现在说第二个问题,就是读书问题。读书问题就是说在应试教育这个体系之下,我们还能够做哪些工作来丰富孩子成长时候的整体上对精神营养的需求,使他真正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请注意,有文化不一定有学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这些概念是不一样的。孔夫子在《大学》里头一开始就讲要“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学习知识,“格物”就是明辨事理。有些学生作业也做了,老师布置的东西也做完了,但不一定能明辨事理。我们希望书库提供的书籍是教大家明辩事理的,或者规范地说是让他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让他通过课外图书的熏陶和培养,能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合格的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书给他。如果一些家庭,我的孩子已经考到大学了,他有很多初中和小学的教辅书不用了,打成包寄给农村孩子,这个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我们通过一个有体系的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让农村孩子通过这些读书过程,能够得到精神的升华。

  袁立:具体比如哪些书?

  陶海心:希望书库在十多年来一直有一些书单子,是专家委员会选定的,我们在网上也有书目的公布,包括下面我们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也会有一些选择。这些书主要是这么分类的,希望书库1994年做的时候,国内120家出版社参与了书的版权的捐赠,我们大概有一个国内少儿和青少年出版专家的一个很庞大的编委会在做遴选,涉及的书目是二十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出版的优秀图书的选择,最后选出500本,分了7个门类,有文学、历史、音乐,包括给农村孩子还有选的,比如给南方孩子捐赠的书是怎样养殖,给西北孩子捐赠的书是怎么养羊、养兔的小知识。这样这些孩子可能没有去升学的机会,但是他可能会有致富的机会。

  刚才袁立讲的这个情况,我也有一个朋友有家政服务员,也不喜欢读书,但是我去他们家做客,我们在讲到一些很普通的事情,这个家政服务员基本上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不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的区别,不知道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文革”,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她在听她的主人和客人说话的时候,她基本上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问她喜不喜欢读书,她也说不喜欢读书,因为她从小就没有读过书,她是家里的一个女孩,父母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去培养男孩读书、升学,她没有读书的机会。由此我想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她没有这种习惯,也不知道读书有什么乐趣,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要指出的,求知和读书又是人的天性,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读书,你有一本好书给他,一定像高尔基讲的,他会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的。我们做一个调查,中国哪个学校的小男孩不喜欢读《西游记》呢?哪个初中的男孩不喜欢读《水浒》呢。

  袁立:现在的小孩可能爱看《哈利波特》。

  杨博喻:我曾经到河北常德市有一个叫双南区的海尔希望小学去送书,应该说我们当时送的书大家也提出疑问,这么生涩的四大名著孩子能接受吗?很多人都提出这个问题,包括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这样的看法。但当时因为我是做具体工作的,我们2005年搞了一个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其中对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一个其中特别有意思的特点,整个我们调查的几千人的群体,都无一例外的有一本或者几本对他这一深影响很大的书,所以我们到了当地小学以后,学校领导也是搞了一个仪式,请我们讲话,我和陶老师刚才讲的是一个问题,有一个记者也说“喜欢读书吗?”后来有一个男孩说“我就喜欢玩,就不喜欢读书”,大家觉得怎么办?后来我说我来讲,我就拿起了一本《西游记》,知道孙悟空吗?知道。知道猪八戒吗?知道。还有知道谁?孩子的举手很踊跃。我说你们要想知道孙悟空的故事、猪八戒的故事从哪儿来就得读书。这样孩子们都抢着要看。其实就是要制造孩子喜欢读书的热烈氛围。后来我跟会长建议,能不能给老师配备一套教师希望书库,由于做了慈善事业,包括读书问题,我们怎么看待慈善事情呢?第一,我们做的是群体性的事情,图书馆的功能就是面向群体。第二,要保持它的自由选择。这个图书馆有很多书,有的人可能从来没有进到图书馆,但是有的人可能天天泡在图书馆,还有的人到图书馆只喜欢看他自己喜欢的。第三,随着年龄阅历成长然后再选择我所希望和我所喜欢的。我觉得阅读更重要是让这些孩子知道有,而不是让他立刻理解人生意义。我们更重要是传播和普及一些常识的问题。

  我前几天看到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当时说这个作曲家是谁,那个曲子是谁作的,都答错了,“李白”是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从小做基础工作的时候缺乏了必要的了解。我去年10月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海峡两岸做了一个访谈,我提倡建议人们翻书,我觉得在座的人也是这样,其实大多数人买来书头几页看完了,能够完整把一本书读完的人特别少。我们要养成翻书的习惯。我们去年到广西巴马,有一所学校,这些孩子除了课本以外,什么书都没见过,包括老师在内,老师也没见过什么书,因为他没走出过深山,20多个孩子。我们把书放在那儿的时候,孩子说这是什么,我当时心里边特别酸楚。

  杨博喻:我一看漫画书,看不懂,因为有些漫画书已经跟影视结合在一起,很难。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这个漫画,因为你都知道,但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讲根本没有看,结果选出来是什么书呢?我发现孩子选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喜闻乐见的东西。甚至有时还挑出一本数学题来做。所以,我发现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要求,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按我们的意愿读书。图书馆的概念是什么?做个自助餐,这几十套,总有一个你能吃和你喜欢吃的。

  袁立:教科书是主食,这个是副食。其实不只是这样,我的想法是这样,大人都已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了,很多杂志、书籍,现在不是一个文字时代,感觉大家没有耐心去看一个东西,除非这本书特别畅销、特别好看,文字极为精彩,一般我觉得都是读图时代,更何况小孩,我觉得他是一个彩色的梦,如果你给他很多压力,他的书包无比重,我们的课本永远都是这样密密麻麻的字,我觉得小孩太早进入了一个很枯燥的感觉。所以,小孩应该是做一个彩色的梦,我心想其实我应该让我的博友还原一个小孩的梦,如果我自己有小孩,我就让他玩,因为长大以后有这么多的压力、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么多,这么多,你可以上小学、初中学,但是幼儿园、小学初级班就要学很复杂的东西,就要考钢琴几级,我觉得太痛苦,太提早进入了痛苦时代了。所以,我觉得小朋友应该是还原他彩色的梦,里面有简易的人身道理,教人怎么应该诚实、诚信,这是潜移默化的进入,而不是强制性的进入。

  陶海心:袁立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

  袁立:儿童的嘛。

  陶海心:也很美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说中国由于存在着城乡差别,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在接收知识、读书上的差距很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书籍包括一些文化产品,包括漫画书等等作为精神营养来讲,农村的孩子是极度缺乏营养的,城市孩子是营养过剩。

  杨博喻:而且偏食。

  陶海心:我们把它叫做“偏食”,有些城市孩子家里书很多,但是没有很多有价值的书,比如喜欢某些卡通系列,家里堆的全是这些东西。这里有一个问题,比如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说,说未来人,未来一个在社会上能够成功或者是有生存能力的人需要哪些基础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来自哪些书籍?中外的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还是要读的。

  袁立:我的想法是让它给儿童是特别简易的东西潜移默化的进去,而不是很难的,这样他就慢慢不爱看书,所有的书都不爱看,我们的任何想法都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慢慢慢慢进去,我觉得小朋友应该读读历史,以史为镜,读了历史会让人聪慧,都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进去,他们的书应该简单一些、活泼一些、快乐一些。

  陶海心:看来袁立对希望书库这个出版品牌有好的想法,我们还有好多好的出版计划,你也可以参与进来,做一些设计方面的工作。

  袁立:我是一个捣乱的人。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忍受饥饿,但是不能忍受没有书读”

  主持人:网友也知道我们这边应该做什么样的书,可能对我们的小朋友,对以后乡村的孩子会更有益。

  很多网友都问一个问题,我们的书以什么形式捐,是邮购吗?全国都有全国的邮购,上海有上海的,辽宁有辽宁的,广东有广东的,分地区。

  杨博喻:有人有几种心态,有的人说把书捐出来,希望书库上海办事处在去年的时候也搞过这个活动,应该说我们作为希望书库基金会唯一接受旧书的就是上海办事处。因为过去十年也有很多公益和慈善组织都搞过这种活动,但最终都没有持续下去。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喜好不一样,而且有的人把捐书当成是清仓的行为,尤其是家庭大规模捐书的。很多人并不一定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读物拿出来。还有一点最难在哪儿呢?我们打个比方,如果现在网友有50万册图书,我们能配备多少个班级呢?我们会发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配给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书都是不一样的,根本就没有体系。而做为孩子读书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致性,就像刚才袁立谈的,包括陶会长说的应试教育有弊病。我曾经问过很多大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取消了考试你怎么样,他说他就茫然了,不知道干什么。如果不考试,怎么能发给我文凭呢?这就说明什么?考核也好,也是作为人的一个标准,人们已经依赖这个习惯了。做为图书也是这样,每个人有千差万别的想法,但是我们能不能汇到根本的一点,我们能不能把书汇到一点来,比如许多网友就提议捐旧书,我们去年上海办事处接受捐赠旧书,当时大约三天就捐了三万册,因为从全国的整体水平来讲,北京和上海家庭藏书中,质量好的书要多一些,而且书的精品也要多一些。

  陶海心:而且这些城市家庭在选择捐书时候的判断力也是可信度高一些。

  杨博喻:对。但是三天上来了三万册图书,给我们的工作人员带来的巨大麻烦是在哪儿呢?我们无法进行分类,没办法我们只好把三万册图书简单做了分类,分出两万本到了广西的巴马。因为广西巴马有一位周小玲同学说,希望书库的叔叔、阿姨,我是比较喜欢读书的,但是我们没有图书读,学校的图书也比较老化。这样我就把每天早晨吃早餐的钱,大约是两毛钱,本来是家里给她买馒头的就攒下来,攒了两个月但还是不够一本书的钱,因为现在图书比较贵。第三个月奶奶病了,连吃早餐的钱都没有了。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心酸,她说我能够忍受饥饿,但是不能忍受没有书读。我们到了广西之后,周小玲看到我们就眼泪流下来了。

  袁立:这怎么像是老师教的话。

  杨博喻:不是老师教的话,周小玲是镇中心校的一个学生,她渴望读书,经常到图书室里去翻。但是有些在农村深山里的孩子连书都没有见过,我们把1000册的书送到深山的学校里,但是许多书他们看不懂。我们把书放在镇中心校,孩子们就扑过来,不管喜不喜欢,拿来就是我的,就蹲在一边看了。到那个学校,我们一走大家都把书抢光了。因为书要分装、邮费、打包,可以全国的朋友都把书寄到希望书库的上海办事处,由它往云、贵、川等西南贫困山区统一邮寄。

  第二,上海办事处在捐赠图书的过程中,也有人说我也想捐钱。这个情况我们希望书库过去做的都是新书,由陶老师介绍。有一个朋友从美国飞回来,叫基诺的美国人,说我就捐钱吧,因为没那么多时间,也不知道孩子喜欢读什么书。还有上海复旦大学的几个博士,组织自己的老师到新华书店,大概花了9.5折买的,又直接给学校寄过去了,邮费挺高的,我说你的邮费可以再买一批书了。所以,网友一般也就是这样一些情况,我们具体工作十几年来,我在书库工作大约不到三年,遇到的情况也很多,我们尽可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网友尽可能的如果要捐书,要尽可能地挑一些,至少你喜欢、你认为优秀、你认为这个孩子有益读的。因为很多好的书都是别人介绍的。

  袁立:我想有人不会恶作剧,花了邮费恶作剧一下,寄不好的书,我想这样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杨博喻:过去那种倾向基本上都是大家义务捐书吧,大家把家里的书清仓来捐,现在不是了。因为我是从教育走出来的,小学的二年级是识字阶段,三年级是学词的一个阶段,我们人这一生60%、70%的常用字都是在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来的。所以,从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开始重点就培养一些阅读习惯,我们就注意到好多读物的生字比较多,这样孩子可能就对这个书不喜欢了。因为我的孩子也上小学二年级,基本上给我写封信,90%都是拼音,我用三分到五分钟时间就教会了他查字典,他很快学会了方法,但是他不愿意查字典,仍然喜欢看图画书,到书店我给他介绍书,他说不喜欢,就喜欢那个。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图书馆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们的图书,如果号召给一个学校,可能给它寄了几千本、几万本,可是这个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财政无法彻底解决课外书问题

  袁立:国家有应试教育,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提供的教科书,这些课外书是不提供吗?

  杨博喻:这是由地方财政解决的。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有把孩子的课外书单独作为一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图书有一部分是不变的,举个例子比如课本,数学课本、化学课本、物理课本很少变,是固定的,但是我们的计算机教材每年都要修订,包括语文课本也是经常修订。有时我们给孩子所提供的图书,作为我们希望书库,为什么能做到12年,因为我们提供那些不变的,我们都是给的经典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适应这些变化。前些年我们提供的是计算机的简易教材,但是对不起,和现在流行的根本不一样,请陶老师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陶海心:袁立问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讲政府责任的问题和社会责任的问题,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的经济实力、教育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如果说读书上学这件事情和吃饭能够做一个相比的话,我们在学生学习入学这个问题上,可能是考虑温饱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让农村的孩子或者大多数孩子能够有学上,能够拿到课本,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没有做到,否则的话就不会有十多年来的希望工程,就不会有那么多失学孩子需要救助。

  我去农村看过,有些学校的课本不是人手一本的,课本也不是,有时候有些贫困学生买不起课本,也有老师借给他看的,或者是手抄的,也有这种现象。课外图书可以认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了,就是说吃饭的话是吃饱以后加强营养的问题了,我们现在政府是做不到的。政府现在财政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社会关注,所以才有袁立的号召,希望大家支持。

  我刚才讲了保证孩子能够入学接受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基本的权利问题,但是阅读课外图书就是一个提高的问题了,是一个需求的问题。那些孩子你想在学校的时间里,课本读完了,作业做完了,剩下的时间需要干什么?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才去读书,有这个需求,社会就要帮助他实现这种愿望,帮助他提高,帮助他发展。

  提到关于网友捐赠的问题,希望书库基金会正式成立之前叫希望书库工作委员会,做了十几年工作了。我个人这么看这个问题,因为这次袁立的号召和网友的捐书,在我们工作过程中,我可以说是一个新问题,在中国捐赠图书这个公益活动过程中,也是个新问题。我先介绍希望书库是怎么做的。希望书库过去就是专家遴选,我们指导出版,成规模、成体系、大批量地捐赠下去,这样以最经济的方式、以最高的效率让学校有一个小图书室,解决大家的普遍需求问题,十多年来一直发展到今天都是这么做的。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由于我们社会在做事,爱心人士在捐钱,爱心企业在捐钱,怎么把这个钱最能用到刀刃上,我们就要精选图书。比如这些钱就够买十本书的,我这十本书怎么能做到基本上营养比较均衡?比如说我一块面包一块黄油,一个馒头一个豆包等等,分开,而不是这十块钱全买成面包给他吃掉,我觉得营养要均衡一点。这是第一点,要经过专家对图书的选择。

  第二,我们不能加重爱心人士的负担,我们是以图书的定价作为捐赠额的。也就是他在新华书店可能买一本书是10块钱,他把10块钱捐给希望书库以后就不用管别的要求,这个书就会按照他的要求送到农村那个学校的,这样跟很多商业机构和出版系统做的邮购图书是不一样的。他们一般是几折就能买书,但是必须要加寄邮费。这样算下来,整个这个钱可能还高于书的定价。而我们希望书库之所以能够长期做下去,是因为我们只要求爱心人士捐赠书的定价,在这个定价里有一部分钱变成书了,有一部分钱变成运输费用和储存费用了。到基层书要送下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些农村的学校不通车,还要肩扛、牲口驮,我们就发动当地的团组织、青年志愿者送下去。这样的话,我说的第二个要点是尽可能地减少成本。有些捐书项目为什么最后做不下去了?我们把它叫做头比身子大,这本书可能值10块钱,最后送到那个学校里运输成本值30块钱,就没法操作了,这个项目自然就做不下去了。

  第三,我们希望给农村孩子读的那些书,就是刚才秘书长讲到的更新率比较低。如果我们大量捐赠的是一些,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书籍,送下去第二年可能这个书就要作废了。我们尽可能把那些长期经过沉淀、筛选的精选图书送下去。过去有一句口号叫做“让这本书在农村能够发挥30年的作用”。哪些书能够发挥30年的作用呢?一定是社会、学者公认的经典作品,而且经典作品对人的培养是更长远的。

  这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三个要点。

  袁立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我们过去是不主张捐赠旧书的,因为我们从实践的环节看,捐赠旧书成本过高,有时候想捐赠,很冲动,但会很麻烦。有的朋友愿意捐书,但是他发现他要去买书,要去包好,要去邮局排队寄下去,这一系列的事情给他造成的过程比较麻烦和费时的话,就不愿意做了。

  袁立:对,我有的博友告诉我到邮局寄书的箱子是非常贵的。
  陶海心:我们通过规模化的操作,和一些大型的国内诚信度很高的运输企业联合,比如铁通,我们把这个书用火车、汽车联运,运送到南方或者是海边有一些地方,最后还要划着船把书送到学校去,青海、西藏最后要拿牲口把书驮下去。而且希望书库给西部送书的时候,我们还要在大雪封山之前送下去,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有些工作人员很辛苦。但是我们通过规模化,把困难交给工作委员会,交给基金会来做,就减少了爱心人士和大家的繁琐,这是我们的做法。
  随着现在家庭有些藏书的增加或者淘汰率的提高,有些网友也提出来,确实我家里有一些很好的书,还很新,我买回来孩子没怎么看,就在那儿放着,这是资源怎么利用的问题,我们也在讨论。因为我们过去确定了一个原则,不捐旧书的,因为希望书库一捐旧书最后会很难收拾。上次我做访谈的时候讲过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浇铸三峡大坝,我们是预先选好了水泥的标号,选择那些最好质量的水泥生产厂家出的,拉到大坝直接浇铸了。我们不可能在全国号召水泥厂都把水泥拉到大坝来,拉到现场技术工人在那儿挑,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不能用的拉到哪儿?没有办法了。刚才秘书长讲了上海捐了3万册图书。
  杨博喻:真正能用的不到五千册。
  陶海心:真正能用的是不多的。我们为了照顾很多人的爱心,尽可能把这些书再筹集资金,找企业捐赠资金,搭上运输费给运下去,这样做起来实际操作比较难。
  袁立:现在还是用新书吗?我没听明白。
  陶海心:旧书统一运到上海去。
  袁立:新书也有可能不合格。
  陶海心:我们有一个专家委员会,希望书库有一个书单。但袁立提的这个事我们下面要研究、探索出一个形式来。包括如果有这种爱心的行为,比如运输部门、 邮政部门能不能够对这种公益行为做减免等等,我们在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因为现在确实有些图书在家里放置、闲置,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个东西需要探索。因为作为一个能够比较长期,或者不说长期,比较中期,能够有效果的一种行动,刚才我们讲到了袁立这次叫做“把感动变成行动”。
  袁立:现在看来有点复杂。
  陶海心:要变成行动,这个行动要能够成为可持续行动的话,它在设计上、过程中,在操作上,一定是可行的,是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效率高的,这是需要有智慧,去探索、去实践的。我们不能说有难度就不做了,这个想法很好,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比如说我们前天办公室同志议论的时候,比如说捐哪些书,刚才袁立讲到,有些新书也不见得好。是这样的,有些书甚至可以说是误人子弟的。那么我们怎么做比较好,比如说可以通过专家委员会推荐一个书目,是这个书目上的书你可以捐,不是这个书目上的书你自己去判断。我相信没有恶作剧,但是我也担心由于捐书人自己的知识、学识的局限性,可能判断不清楚,或者是个人的喜好和偏好。比如我在今天访谈前跟一个工作人员在聊这个事情,我说比如说有一个武侠迷,就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把一整套武侠小说捐给一个农村孩子,那我敢说这个孩子就不要去考大学,他可能就变成一个小武侠迷了,因为他没有见过书,他一见到书认为“哦,书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可能就钻进去了,就迷上了。当然他可能成为一个武侠小说作者,但是我们还是要避免不利的影响,这需要探索。
  袁立:我这个人可能跟你们的想法不一样,我不上进的,如果专家定的我就不爱看,我是说大实话。因为有些东西可能不是与时俱进,可能太落后了,给我的东西我觉得它太强制性了,讲得太冠冕堂皇了,我就不爱看,这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事情的意义在哪儿?我做一件事情,我就特别信任我的博友。因为他们寄书完全不是说有名有利,啥也没有,到邮局寄就寄出了,啥也没有。我觉得这个人恶作剧的可能性会非常小。
  第二,我觉得一般欣赏水平也不会太低级,到很差的地步。所以,有的时候我是这样觉得,我不是说否认那些专家,有时候他们也需要跟年轻人的步调稍微一致,有时他们推荐的东西我真的不爱看,人力、物力都白搭。
  陶海心:所以这需要研究和探索,我们是要相信很多博友的热情。但是我再强调,把感动变成行动就不只是感动了,光靠感动做不成事情,最后一定是一个踏踏实实的行动,
  袁立:比如现在我就让我的博友去捐献,他们就捐了,比如就捐给徐本禹的学校,昨天一个记者给了我很多希望学校的名单,我都贴到网上了,我觉得这就是行动,这本书不是一样可以收到学校里吗?他的学校的老师说这个书不错,这个书不好,就是学校老师自己定了。

[ 本帖最后由 糊涂虫 于 2007-4-2 23:15 编辑 ]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捐书行动应具可持续性

  杨博喻:袁立是这个问题,我们这个社会对公益也好、慈善也好是一个好的行动,原来是个人想法,但现在变成了号召社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其实已经转化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了,因为不管网友多少,再呼应、再反映,就面临着一个责任的问题。比如我是一个捐赠的图书者,前几天也有一个山东的人,捐了200多种书,一直在问我们的图书到哪里去了,我们一直都分配下去了,把名单给他。但当时我们给他,他就捐了200本图书,我们也没有企业去赞助的前提下,后来又寻找了一笔资金,结果发现花的钱远远超过买这本书的钱了。

  袁立:他自己愿意寄的,他做这件事爱心的时候,不会衡量……

  陶海心:有时不会寄到学校,有时会寄给你。

  袁立:我在学校贴的都是博客的地址,不会寄给我,都会寄到自己的学校。

  杨博喻:再举一个例子,当地的邮局基本上最终端就到镇,作为一个包裹运到县、镇,离偏离的小学,短的是几十里,长的是上百里、七八十里,这一段的路费非常高。

  袁立:我问了徐本禹,如果到不了学校怎么办,他说他学校的老师会步行去拿。

  杨博喻:会这样子。

  袁立:会有这样的情况,今天寄了一本书得去一趟,明天寄一本还得去一趟,我如果是学校的老师就一个月取一趟,存一点。

  杨博喻: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可能过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这个活动就销声匿迹了,这个活动是做不长的。因为每个网友买一个邮箱、邮包寄一次可以,但是不能长期寄。我们这个月23号要在吉林省有一个学校做捐赠,大概一万册图书,2个图书馆,400个读书角,也是缘溪堂和马克·张捐的几笔钱。他们也考察过,考察发现特别麻烦。包括我们这种慈善机构,怀疑这个钱到你那儿了,你是不是送上书了,是不是透明化,这是大家都非常担忧的一件事。我们每次都是书发到学校,学校要有签收、保管,包括有一定的阅读量。所以,我们前几年一直搞一个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就是为了检验这种读书的成果。当然我们在整个过程,刨开它的烦琐性,袁立可能说寄完一次就不用管了,不管它有没有回信。我们过去做的管理是学校孩子要有对这些书的感受、想法。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公益事业是有成本的,就像大家跑邮局甚至捐书、掏邮费都是有成本的。

  第二点,公益事业是需要有回报的,不管是商业上的传播,包括我们在号召。如果没有一个回报,这项事业是持久不了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希望书库最轰轰烈烈的时候人尽皆知,全社会做参与,那么人能坚持多久?就像我们路过一个路上,总看到一个乞丐要钱,第一次给、第二次、第三次给,但是第五次、天天在那儿,你能不能有还给?这就是一个长期性和短期性的行为。像袁立说的,我们可以做很短的,但是有希望书库基金会、新浪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长期做,真正起到效果。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到底有多少学校收到了书,不管是捐的还是寄的,都是要有一个结果。

  袁立:我们今天谈话的目的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很自由散漫的人,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我的想法是我贴了博客了,我希望他们捐的书是这样的。我们今天不一样的地方是,我还没听明白,你们是希望这些人都捐到你们那里吗?我没听明白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陶海心:我们现在谈话的意义已经不是这个活动本身了,可能它涉及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怎么做,其实我们已经谈到这些问题了。我想可能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多种形式、多种意愿、多种途径互为补充。我们不是说号召网友自己捐,跑邮局这个东西不可行,不是这样的,可能多种形式都要有。

  杨博喻:自由的选择。

  陶海心:但是有一点,一个现代社会、发达社会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个标志是把传统社会里由某个机构甚至某个长官的意志,某一个垄断管理的变成社会化的活动,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标志。比如说公益事业,我们倒推20年来看,公益类的事情、社会福利在我们国家就是民政部去做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发现社会很多团体、机构、个人、组织甚至企业都能参与进来做一些事情,可做的事情很多,大家都来做,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标志,这是第一。

  第二,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如果要可持续性,它要交给专门的机构去做,有些专门的机构就是做这个,比如希望书库工作委员会和希望书库基金会,它的宗旨就是为农村孩子捐赠图书的,它这样做可能效果大、效率高,但也可能这种做法有它的弊病,有些书是专家选择的,比如不是自助餐,是分配餐。像大学生到食堂去,今天你拿着饭票买饭就行了,这个饭是已经定好的。可能有这些弊病,也需要有些人拿自己的行为去补充,也可以。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我们之所以特别赞赏袁立的倡导,我们觉得这种倡导对我们刚才讲的两个问题都有益处。第一个就是说农村孩子看不看书,这是教育部的事、学校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这和我们有关系。他没有书读,他的境遇一直是不好的,对他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士,或者是成功人士去帮助他,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甚至成立一种专门的机构、一种组织去做这件事情,哪怕做一段时间。

  刚才袁立讲的这个问题最后可能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再往前,对十年以后或者是五年以后展望,可能在对待农村孩子读书的问题上会有这样一个格局:格局的第一部分,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加,学校就由财政拨款或者自己就建了很好的图书室,图书就很丰富,农村的孩子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也有一个图书室,可以在里头阅读,这当然非常好,需要经济发展。第二,有一些企业、定点的扶贫机构,定期地把农村需求的书买来寄下去,现在也有这样的,比如“九三学社”每年都要到扶贫点送书,包括送文具、书包,这两年他们觉得自己选择的时候有些盲目,比如说他到送书这几天了,明天、后天就要开车到河北那个农村去了,就派几个工作人员去新华书店,这个来两本,那个来两本,买一批书比较盲目。后来他们跟我们合作以后,说这样吧,把希望书库给我们“九三”,我们送下去。这是对口扶贫的一种形式。第三,像希望书库基金会这样专门做书的机构,它就做这样的项目,它接受社会的支持,接受社会的监督。第四种情况,任何个人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的一片爱心,不计成本,不管那么多,就想把这一本书寄给一个农村的孩子或者是寄给一个农村学校,我喜欢这样做。恐怕是谁也取代不了谁的,是这样一个丰富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使得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学校受益。我们不能用任何一个方式去否定另一个方式,我觉得可能最后给农村孩子办实事,给农村教育添砖加瓦,是这样一个过程。也可以像袁立说的,我们现在不谈教育、学校,我们谈的就是让一个农村孩子高兴、快乐,他生活的很晦暗,突然城里的一个大哥哥、大姐姐给他寄来一本书,他很高兴,很愉快,这样对他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很好的。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过程将被全程监督

  主持人:其实各位网友也是比较了解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捐赠的书也要有一些筛选。网友关心的问题是书的去向,一部分是捐给学校,一部分是筛选下来,专家们觉得这些不合格、不适合学生看的书,最终会去哪儿呢?

  陶海心:比如我们的库房里现在还能看到,去年有一个人,他没有打任何招呼就寄来一个大纸箱子,我们打开一看,全是他孩子考大学以后用过的,包括写的作业,那个纸箱子还在库房里放,后来工作人员给他写了一封信,征求他的意见:你的爱心我们领了,但是这个东西我们实在不能寄下去,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后来那位先生说那就算了吧,你们处理吧,有这种情况。上海筛选下来的书还在库房里。

  杨博喻:现在还在库房里。有什么前提呢?我们国家对慈善基金会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我们接受的是两项,一个是捐款,一个是捐物。捐赠物品时没有捐赠人允许的情况是不能变卖的。

  陶海心:换句话说卖废纸都不行,我们的库房是交库租的,还要找一个地方保存下来。

  袁立: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网友投票,专家来最后定夺的书目。

  陶海心:作为一个项目来说这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因为我是干希望书库就说希望书库,这么多年思路和思维也可能比较轨道化了。袁立今天讲的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我刚才讲的话就是受了启发,我们可能有时候做一件事情目的性太强,就想把这个书给你,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让你成才,也许我捐一本书就是为了让他快乐。反正这个农村孩子很高兴,觉得在城市,在天底下,还有人在关心我,知道我的想法,这就是价值。当然有一个前提,这个书是健康的,而不是不健康的。

  杨博喻:这次网友有志愿捐旧书有几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袁立在网上贴了一些希望小学的学校,可以寄过去。还有想统一安排的。因为过去希望书库的惯例就是像我刚才所说的公益事业有回报,我们给企业的回报是在每一本书上都要印上某某某企业希望书库,某某某人希望书库,比如袁立希望书库。孩子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会看到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企业。我从承德带来了十几本十二年前的希望书库,农村小学是这样的,基本上这些孩子书本身就不多,所以老师或者学生自发用硬书皮包起来,每次看都要洗手。因为小学是养成教育,要严格管理。我们看书本微微发黄,八成新,我说这些书已经十来年了还这样,用三十年的目标不敢说,用二十年的目标可以。袁立担心的是博友邮购的书孩子们看没看,书到哪儿了。实际上我们作为基金会这样一个组织,在监督的过程和履行上都非常透明化。

  陶海心:包括向邮局邮寄也得查询邮局送到了没有。因为农村我们经常下去知道,农村有些地方不用说一般家庭,就是乡政府或者村里头的村委会定的报纸,也是很长时间都到不了。

  袁立: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是他自己愿意邮寄。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讨论应该有一个结论性的话题,比如网友希望通过希望书库捐赠,书单在哪里?比如说还是专家给我的老书单,还是网友说现在有一些新的书也适合小朋友看的,我觉得两个结合在一起,然后给它规范化,那么你愿意说我没有时间买这些书,把钱捐给希望书库,你们代我买,或者我买好捐到希望书库你们送下去,今天要选择哪一个,比如这是今天讨论的话题,要规范化。

  杨博喻:我们的建议是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可以选一个书单,我们的书单大约有17万。

  袁立:书单在哪里?

  杨博喻:所有120家出版社每年新的书目和我们都会有链接的。

  陶海心:或者我们精选一个,在网上公布。

  袁立:你们的网站是多少。

  主持人:或者放在袁立的博客上。

  杨博喻:我们把这个事延续下去,因为这次和新浪网要把这个事做一年,可能专门开一个公益博客的专栏,比如大家选出了100本书,看看大家认可的前十名是什么,这是要通过投票方式来选举的。好,我们就找到出版这些图书的出版社,由我们的基金会统一去谈。这样这个过程也就更加透明一些。因为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访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农村孩子现在是缺乏图书的现状。另外把袁立的爱心和倡导,包括所有网友的爱心,更加让它明确化,就是说我们要不要做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做这件事情是不是真正有意义。至于我觉得过程的监督,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以后还有类似的访谈,袁立到了一个农村小学,也看到了网友捐的书到那儿去了,我们真实地去了解部分学校或者部分孩子真实的状况,我觉得这样会更好一些。

  袁立:不许老师教,必须说实话。

  陶海心:还有一个问题,我作为希望书库基金会的会长,我们的职责和承诺,这件事做完以后是要接受社会监督的,不是一本书的问题,这本书不管是定价几何,是一份爱心,必须要到位,不能就不见了。包括你捐给农村一个学校,有可能也被截留,以前希望书库的工作过程中有这种现象。比如我们500本的一套书,到学校以后,学校说只收了200本,那300本哪儿去了?可能邮购的过程中散了,或者是被地方的人员认为这本好就拿去了。这个作为我们这个体系里是要作为严重事件被追查,严肃通报,是要处罚责任人的。因为在中国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是在新时期起步不太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用12万分的责任去全程监督它。这件事我们是有承诺的,过去有一句说法,袁立的博客我看了,看了感动,听我们讲激动,完了就没事了。或者捐了一本书下落不明,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看起来如果一件小事做不好,对这件事情,对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是有害的,会对一些人的爱心是有挫伤。我捐一次不见了,再捐一次不见了,他觉得这是做秀,心就凉了,这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楼主| 糊涂虫 发表于 2007-4-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持人:由袁立倡导《捐一本书,把感动变成行动》感动了很多新浪的网友。现在我们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剩最后5分钟,我们希望三位嘉宾就我们今天这个聊天的全过程做一个最后的小点评、小总结。

  杨博喻:应该说今天做客新浪,还是要感谢新浪,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当然更要感谢袁立,以及袁立的博友们,还有其他广大网友们。我们下面还要策划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比如公益博客网友的自驾游,包括读书活动,包括对书目的评选,有关的计划我们还会再进一步经过研究之后再公布。但是我想任何一件事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袁立身上,包括广大网友的回应,更能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应该说人人都是有爱心的,但是人们往往有这种爱心,却不知道如何更适当地表达,所以大家在网上才引起了一番探讨和议论。我觉得公益之路和慈善之路真的是应该全社会所有的人都来关注,都来参与。而且我刚才也谈了一个观点,慈善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发展,我们现在也做这个事业,包括我们这个组织也在检讨自己的优点、缺点,每个人也在探讨这种方式合不合理。包括袁立提出倡导以后,其他有一些名人包括企业家,也在积极回应这件事情,大家都在探讨一种模式。今天更重要的,一种是网友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心方式到某一所学校捐赠这些图书。也可以通过自己能查找到的或者是到袁立的博客上,邮寄给一个农村学校。当然也可以邮寄到我们的上海办事处,在网站上有地址,我们也有详细的计划。也有网友说我们要捐钱,我们会给你开捐赠发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金会的管理规定,包括最后图书到学校都是这样的。

  最后我也代表这些千百万的农村孩子,感谢袁立,感谢广大的爱心网友。也希望我们能把这次活动真正地能落实,把感动变成行动。

  袁立:对我来说,我希望这个事情能做得实实在在,能够达到它一定的预期性,我觉得是这样,尽量简化很多烦琐的过程。这是我的想法。

  陶海心:我说两句话,一个前提。我们希望书库基金会参与了这个工作的话,我们一定要把它像袁立小姐刚才讲的实实在在做好,是前提,也是结果。两句话是,一是通过这些活动,通过今天这个座谈,我要向大家,向我们所有的朋友讲,在中国高速发展、社会转型、进入市场经济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比金钱更重的东西,就是爱心,它是极其宝贵的,需要珍视的东西。

  第二句话,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对农村孩子来说,阅读书籍还是一个让他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为农村孩子多做一些事情。谢谢。

  主持人:我们三位嘉宾说得都很精彩。

  其实我们这个主要的活动是希望让网友放心,从网友的问题中可以看出,网友对捐书还是有疑问的,不过经过三位专家的解释,网友还是要相信我们的希望书库基金会会做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时也希望网友多捐捐自己的爱,网友们说宝库,把你们的宝库出来,给我们更需要图书的孩子们。

  最后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袁立在博客发表出这么一个《捐一本书,把感动变成行动》的文章,同时感谢我们的基金会,为我们的孩子们做了这么多有益的事情,最后感谢新浪网友。

  谢谢。

  (本次聊天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5-12 02:49 , Processed in 0.0690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