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2006年度十大好书出炉 (ZT)

[复制链接]
素馨 发表于 2006-11-2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由30多家报纸读书版负责人及书评家在深圳舉行的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上推荐的2006年度十大好书:
一、《我的名字叫红》
二、《八十年代访谈录》
三、《世界是平的》
四、《伶人往事》
五、《这个世界会好吗》
六、《上学记》
七、《哥伦比亚的倒影》
八、《追风筝的人》
九、《为什么读经典》
十、《太平风物》。

2006年十大阅读热点
一、易中天成“文化超男”
二、《80年代访谈录》掀起文化圈对80年代的怀念
三、世纪文景出版公司赌对了帕慕克
四、韩白之争
五、木心的出现
六、80后的郭敬明
七、万象城《书城》复刊
八、百家讲坛的出书
九、赵丽华的“梨花体”
十、博客出书。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2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名字叫红>>

    《我的名字叫红》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奥尔罕&#8226;帕慕克的成名作。曾获包括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8226;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这次为帕慕克作品首次在内地出版,作品均译自其土耳其语版本。在《我的名字叫红》之后,还将推出其另外两部作品:《雪》和《白色城堡》。这是一个谋杀推理故事、一本哲思小说、一则爱情诗篇、一场魔幻的异国美梦。
金石堂(新台币:383)

书评选粹
       让人们看到一个“红”的世界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出的悬疑小说,语言绚丽,结构精巧。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海峡与船只、寺庙与广场、无人的小巷、热烈的阳光,四百年前的伊斯坦布尔在帕慕克的笔下一时奔涌出来,历历如新。        只有摈弃掉局外人的一切眼光,压制一切猎奇、漠不关心、指手画脚的心态,读者才能进入帕慕克在这本小说里营造的世界,才能最终了解帕慕克是一个如此野心勃勃的作者,而《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有着如此伟大抱负的小说,因为他和它试图让读者观看到的是只有安拉才能具备的视野,是一个宏大圆足的世界,一个“红”的世界。

        一场异国美梦
       这本厚达500页的小说,仿佛是一个精心构造的文字丛林,又像是一座哲学迷宫,更像是一间丰富的艺术宝库,穿行其中,我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第一次怯怯地从母亲手里接过了一个叫万花筒的东西,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一种感觉,就是目眩神迷。有人说,普鲁斯特是用文字追索记忆的大师,它能用自己的记忆带领我们触摸人类生活的各种感观。那么帕穆克无疑是探索伊斯兰文明灵魂的大师。从中我们可以读到16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所有面向,艺术、宗教、人生、爱情、战争……
了了 发表于 2006-11-23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面好的书不少,可我一本都没。其中,《我的名字叫红》我有个朋友非常推崇。《伶人往事》据说写得不错。《上学记》熊边看边乐。这三本是我更推荐的。
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有炒作之嫌,褒贬不一。我不太信得过。《追风筝的人》一个朋友不推荐,我也就不准备看了。
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一生悬命 发表于 2006-11-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伶人往事---章诒和写的,我刚看完,严重推荐!看完了你就会明白京剧是咋死的,被谁弄死的。
一生悬命 发表于 2006-11-2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老了,最近一年来对京剧很有兴趣,可最近看了几本书才知道,现在的京剧哪里还有什么可看的,造孽啊。。。。。
一生悬命 发表于 2006-11-2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书的序言给大家看,这种书是值得买来看的。
-------------------------------------------------------------
《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自序

作者:章诒和:


  自  序

  我在剧团被管制多年,丧失人身自由的日子也是从剧团开始,可算得尝遍酸甜苦辣。然而,舞台和艺人始终是吸引我的,这吸引力还很强烈:看了电影《霸王别姬》,自己就想去编个“姬别霸王”;读了小说《青衣》,也想去学着写个中篇。连题目都想好了,叫“男旦”。

  过去看戏是享受,是欢乐。而这些自以为享受过的欢乐,现已不复存在。如今所有的文化都是消费,一方面是生活走向审美;另一方面是艺术消亡。当然,我们的舞台仍有演出,演新戏,演老戏或老戏新演,但大多是期待而去,失望而归。中国文化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断裂,在戏曲舞台和艺人命运的身上是看得再清楚不过了。别说是京剧、昆曲,我以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整个文化是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数千年积淀而成、且从未受到根本性质疑的中国文明,在后五十年的持续批判与否定中日趋毁损。去年,北京编演了一出有关梅兰芳生平的新戏,仅看电视转播,便惊骇万状。去圣已远,宝变为石。晚清人士面对华夏文明即将崩塌之际,曾发出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惊呼,何以如此悲绝?或许正如台湾学者(王德威《后遗民写作》)所言:“他们已经明白‘现代’所带来的冲击是如此摧枯拉朽,远甚于改朝换代的后果。这也间接解释何以民国肇造,有识之士尽管承认势之所趋却难掩一股强烈的失落感觉。他们在民主维新的风潮之后,看到一片庞大的文化、精神废墟。‘凭吊’成为时代的氛围。”如此看来,京剧《梅兰芳》的演出也许是成功的,倒是个人的观剧心理出了问题。

  文化上何者为优,何者为劣,早已不堪闻问。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谁都难以成为独立苍茫的梅兰芳。从老宅、年画到京剧、皮影,任何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振兴、弘扬似乎都是一种憧憬或空谈。东西方文化相遇,某些方面可以交融、互补,而某些方面则完全是对立、冲突。几个回合下来,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正以令人炫目的方式走向衰微。其从业者只能在背弃与承续、遗忘与记忆之间寻求折中之策、苟且之法。这大概也算得是文化现代性之两难的生动显现。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可做?恐怕有朝一日,中国舞台真的成了“《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当然,继承传统文化的难题也非中国所独有。

  艺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将其托起或吞没。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这书是记录性的,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故着墨之处在于人,而非艺。知道的,就写;知道多点,就多写点。即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正因为奇特,他们也就有可能成为审视二十世纪中国式人生的一个观察点。书中的叙述与诠释,一方面是为我的情感所左右,另一方面也是我所接触材料使然。某种程度的偏见是有的。我喜欢偏见,以抗拒“认同”,可怕的“认同”。

  书名就就叫《伶人往事》吧。和耀眼的舞台相比,这书不过是一束微光,黯淡幽渺。每晚于灯下忆及艺人旧事,手起笔落间似有余韵未尽的怅然。它和窗外的夜色一样,挥之不去。

  有人说:你写的东西,怎么老是“往事,往事”的?是呀,人老了,脑子里只剩下“往事”。历史,故事矣。故事,历史矣。我们现在讲过去的故事,要不了多久,后人也会把我们当作故事来讲述。恍然忆及从前逛陶然亭公园的情景。初春的风送来胡琴声,接着,是一个汉子的歌吟:“终日借酒消愁闷,半世悠悠困风尘……”

  我听得耳热,他唱得悲凉。


            二OO五年十一月于北京守愚斋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23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得耳热,他唱得悲凉

驴子,书借我看~~
一生悬命 发表于 2006-11-2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借给你呢?
Molly 发表于 2006-11-23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生悬命 于 2006-11-23 20:35 发表
咋借给你呢?


两个选择,一是寄过来,二是打字贴上来
foxgrace 发表于 2006-11-24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驴选2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4-28 03:43 , Processed in 0.0682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