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分享】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一个正在健康持续发展中的基金会

[复制链接]
心宁 发表于 2014-5-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宁 于 2014-5-28 15:47 编辑


2011年04月25日 11:04

  今年三月,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挂牌运行五周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发起,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教育系统公募基金会。五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全体同仁的勤奋努力,到2010年底,基金会共募集到协议捐赠款、物46.90亿元(含政府委托项目),先后对224万多名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资助,同时还实施了214个助教项目。对于一个诞生不久的基金会来说,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可喜的,是来之不易的,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同。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公募基金会,其主要工作目标,是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配合政府,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亦支持一些贫困地区解决在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以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协调、健康发展。

一.为“公”姓“教”,拾遗补缺

  科学定位,是办好一个基金会的重要前提。因此基金会成立伊始就明确宣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一姓“公”,二姓“教”。它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拾遗补缺”。

  所谓姓“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个公募性的基金会,其从事的工作是公益性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严禁以营利为目的。为此,基金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承诺并坚持:除政府委托项目外,对个人、集体的捐赠,基金会一般均不从中提取任何费用;二是基金会的所有人员,都要坚持并实践“立会为公”的原则。基金会所从事的是一项公益性慈善事业,是一个办善事、办好事的地方。基金会的这种特点与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可谋取高额报酬的地方;决定了在基金会从事这项工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一定要多公心,少私心,动机要纯,作风要正。在此方面,基金会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张保庆理事长到基金会的第一天就讲:“我之所以考虑到基金会来工作,一不是来养老的,二不是来捞点小钱的,而是要来干事业的,是把基金会当做自己晚年的一种精神寄托,且一定要千方百计把它办大办好。”领导者不谋私利,以事业、责任为重,在当前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所谓姓“教”,就是基金会的所有工作必须立足教育,服务于教育,一切为了教育。具体一点讲,除在助学助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外,绝不再去干一些与此无关的事情。

  所谓“拾遗补缺”,是对党和政府而言的,是由基金会自身的能力所限定的,也是实事求是的。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改革教育,当然主要靠党和政府。作为一个基金会,只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一份该尽的责任。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问题与矛盾。对有些问题和矛盾政府从调研到决策、由决策再到落实,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基金会作为一个社会团体,正好可以发挥其决策快、反应快的特点,迅速采取一些能马上到位的应急措施,权补政府政策到位之前的暂时之“缺”;另外,由于中国的教育事业规模庞大、情况复杂,有些时候在工作的个别环节上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遗漏。对某些遗漏,基金会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开展一些补救性质的“拾遗”工作。基于这种定位理念,基金会五年来边探索边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同志,生前常用自己演唱的收入,对贵州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他病逝后,受其资助的147名困难学生的资助经费一下子就断了来源。得知这一情况后,基金会立即主动汇出资金,接过对这147名困难学生资助的后续工作,保证他们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五年来,对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家庭发生特殊经济困难的学生,凡情况属实的,基金会均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及时开展资助,给他们送去温暖和信心。

  再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国家对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陆续出台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助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到2006年,对普通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尚未出台正式、系统的政策。针对这一情况,基金会立即将原已开展的助学工作,重点转向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利用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进行此项工作外,又引导并集中了大部分个人或集体的捐款用于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例如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自2007年开始,利用该行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的1.2亿元人民币,实施“建设未来——中国建设银行资助贫困高中生成长计划”。到去年年底已有5.1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受到了该计划的资助。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于政府来讲,也多少填补了在政策方面的暂时空白。

二.资助困难学生,就是资助未来

  入校学习,是广大青少年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保证他们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了学业,则意味着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命运都要发生改变。其后果不但直接影响了其个人的未来,影响了其家庭的未来,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源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各类常日制在校生中,约有4000万到50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已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由于某些特殊的因素,全国每年确仍有少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及时资助,个别的甚至不得不中断学业。基于这种情况,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之日起,就认真配合政府,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做得更好,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和首要目标。本着“资助困难学生就是资助未来”的理念,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五年来,基金会已实施了18个助学项目,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先后对224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了资助。

  ①根据捐赠者的意愿,与其合作,实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项目。在此方面,基金会先后与浙江吉利集团公司(捐款5000万元)、海南世界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鑫鸿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捐款650万元)、天津天狮生物工程公司(捐款400万元)、深圳晓扬投资公司(捐款566万元)分别合作,主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资助;与中国建设银行(捐款1.2亿)、上海多福房地产公司(捐款2715万元)、树华教育基金会(捐款927万元)签订协议,主要实施高中、初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

  ②接受政府委托,尽心尽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针对到2006年底国家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尚未正式出台资助政策的实际情况,基金会积极向财政部、教育部反映并提出建议,后经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秋季开始到2010年年底,中央财政每年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开展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此项目主要资助中西部地区的县镇和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发放范围包括中西部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该项目的具体操作,教育部、财政部委托基金会负责。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该项目委托后,“想贫困学生之所想,急贫困学生之所急”,与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规范操作、高效落实,并认真贯彻了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由于操作严谨,方法得当,落实有力,收到了“受助学生人人满意、社会各方面广泛赞誉”的效果。此外,基金会还受政府委托,开展了对港澳台来大陆学习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奖助工作。五年来,此项目共支出1.16亿元,惠及港澳台34836名来大陆学习、研修的学生。

  ③基金会直接进行资助。除上述两种方式外,基金会每年另外动用自己可支配的捐款,直接接受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申请。经基金会对申请人资格、家庭实际情况的严格了解、核实后,将资助款直接发放到应资助的学生手中。五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基金会已先后对近1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了资助。

三.讲求实效,雪中送炭

  配合政府,支持一些地方解决在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方面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和矛盾,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另一重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每年在教育方面都会遇到一些急迫的、突出性的困难。对这些困难当然主要靠当地党委和政府来解决。但基金会在此方面,亦千方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好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略尽绵薄之力。五年来,基金会先后共实施了214个助教项目,支出捐款12.4亿元,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评价。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基金会的全体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一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为灾区募到协议捐款捐物近三亿元;二是用所捐款、物,在第一时间,为三省重灾区应届高三学生(因灾延期高考)发放生活补贴、向四川灾区遇难及失踪师生家属发放抚恤金补助、为四川灾区高考录取新生承担入学路费;三是按照“特事特办、好事办好”的精神,基金会的理事长和正副秘书长,亲临第一线,动用所有手段,以最快的速度,利用基金会捐款,落实了对四川和甘肃重灾区10所学校的重建工作。到今年三月,除甘肃的一所学校外,其余九所重建学校均已建成投入使用。

  为加强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解决中西部中小学图书普遍缺乏的问题,基金会与中国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自2006年开始,实施“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项目”。2006年至2008年,中移动向基金会捐款3000万元,先后为中西部培训了3600名中小学校长,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小学建设了1000所图书室。这两个项目的实施,既充分发挥了中国移动自身的技术优势,又部分解决了中西部教育方面的两个薄弱环节。在2009至2011年的三年内,中移动继续与基金会合作,捐款4000万元,进一步开展并做好这两个项目。

四.精心谋划,立足长远

  从总体上讲,举办慈善性质的基金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如何办好基金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了摆在每个基金会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五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此方面严肃认真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除了前述的一些工作外,还在下列几个方面倾尽心力狠下功夫:

  ①靠制度运转,决策要快、办事效率要高。基金会就是基金会,它是一个社会团体,要戒官气、克官风,力戒照搬行政机关的做法。其要旨是灵活、高效。在决策方面,五年来基金会每年的重要工作安排,经报理事会讨论通过后,即按分工交由工作人员分头落实。一般都不再发文件,也不再开会,中间环节减少再简少。遇到特殊情况、必须开会研究的,也要开短会,开小规模的会,通常就是开一个由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参加的碰头会。且这样的会一般用时也仅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在日常工作运转方面,实行秘书长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基金会有三个专职正副秘书长。每个秘书长配备一名助手。每年基金会的工作,由三位秘书长各自分管一摊,既是负责人,又是工作项目的直接管理者和执行者。

  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五年来,针对基金会的工作特点,从募款到资助,从运转程序到监督检查,从决策到操作……均已制定了一套制度,且注意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一切都按制度办事,一切均在制度内运行,避免事事请示汇报,这自然就保证了工作效率。

  ②抓好内部建设,夯实发展的基础。关于基金会的内部建设,这些年我们的重点是:一抓队伍,二抓风气。对基金会的外部大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关住门搞好基金会内部的小环境,则不但应该,而且只要认真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为此,五年来我们始终重视内部风气和工作氛围的营造,大力弘扬以工作为重,认真负责的精神,努力倡导团结合作,主动工作的作风。通过赏罚分明、考核科学的做法,尽量减少内耗,坚决反对各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不正之风。从而逐步在基金会内部形成一种正派干事、同心做事、和谐共事、主动谋事的良好氛围。在抓队伍方面,我们坚决贯彻了“严格要求、热情关怀”的原则。平时对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坚持一丝不苟,从难从严要求。在人员素质方面,则要求每位同志都能胸怀全局,立足本质,既要了解熟悉基金会的所有工作环节,成为多面手。同时又要切实精通、胜任本职业务,成为一个方面的骨干。对于工作人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存在或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基金会领导及时认真研究。凡是合理、且能办得到的,均立即予以妥善解决,切实解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五年的工作实践证明,队伍和风气,是保证基金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③厉行节约,努力降低工作成本。这是基金会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工作成本一高,势必影响对基金会正常项目的投入;何况,一旦募到的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成本之需时,则势必会另想办法,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使基金会工作偏离原来的宗旨和方向。所以基金会日常工作运行的成本绝对不能太高。为此,这些年来,基金会首先把好了用人关。如果养人太多,工作成本势必增加,甚至还会可能产生募来的钱还不够养人的状况!为此,队伍一定要精干,用人要少而精,且工资待遇还不能定得很高。具体做法是“小核心,大外围”。所谓“小核心”,是指在基金会拿工资的专职人员,一定要少而又少。这些人员是基金会可以以一当十、独当一面的核心与骨干力量。所谓“大外围”,则是重视并尽量多用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一般的操作性工作要尽量交由志愿者或临时聘用的兼职人员完成。目前在基金会工作的13名全日制工作人员中,只有7名在基金会领取全额工资。其工资标准参照略高于教育部机关公务员标准发放。另外6名是从离退休人员中返聘的,属兼职性质。除基金会为其按月发放一定的补贴外,其余一概不管。当工作繁忙、急迫、人手实在安排不开时,基金会则从身体状况尚好、且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离退休人员中临时聘用一些同志帮忙。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十分重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这几年基金会一直在积极筹划,努力在全国建立起一支数量足够的志愿者队伍。另外,为节省工作成本,基金会还十分重视不断改进完善现代化的办公工具和信息网络系统。凡是能用其把事办妥的,就不要再采用开会、出差一类的传统做法。在项目的具体操作方面,基金会充分考虑了我国教育工作管理系统完善、学校布局面广的特点,注意让绝大多数项目都依托这个系统进行。基金会则在统筹规划、监督检查方面多下功夫。遇到一些急迫的技术性工作,例如项目数据的计算机录、输,基金会则与附近的职业学校建立“实习、互助”的工作关系。在工作人员出差方面,基金会坚决贯彻“必要、高效、节约”的原则。由于坚持了上面的做法,这些年基金会的日常工作成本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④千方百计把钱管好花好。首先,必须确保把募到的钱,也就是把到手的钱管好,绝对不能出问题,否则就没法向捐赠者、向社会交待。为此,在我们在有限的7个专职人员中,就安排了3个同志负责管钱:一个出纳,一个会计,一位专职副秘书长。同时,还制订了严格的资金使用、调配、运作制度,负责管钱的同志必须严格遵守。在帐目管理方面,还执行了按月与承办银行对账制度。做到每笔收款、用款的来路、去向都月月清。另外,还自觉定期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关于捐款增值问题,基金会正在努力探索,但态度是慎之又慎。目前,基金会已明确规定:一是坚决不炒股;二是坚决不跟别人合资办企业;三是坚决不搞无把握的投资项目。在一时找不到安全、规范的增值项目和增值出路的时候,基金会所持的态度是:宁可老老实实地把它存在正规的银行。一句话,冒险的事坚决不干!总而言之,对基金会来讲,对所募到的款项进行适当增值是可以的,但是必须采取最稳妥的办法。如果一时做不到较大的增值,也要确保不流失。

  在基金会五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基金会,募款固然难,但把募到的钱花好则更难。在花钱方面,基金会必须时刻注意把钱花到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如果把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或把资助款发给了不该资助的学生或单位身上,就意味着基金会工作的失败。为此,基金会本着“既对捐款者负责,也对受助者负责”的精神采取了诸多措施:一是在花钱方面,决不搞“形象”、“面子”工程,或举办一些华而不实、好看不好用的活动。二是在核实上狠下功夫。对每一个申请资助者的实际情况,基金会均通过各种办法进行核实,确保资助对象的准确性。五年来,基金会共实施了232个助学助教项目,惠及几十个单位和224万多名学生,基本上没发生错、漏现象。

  ⑤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基金会募到多少钱要公开透明,募到的钱花到什么地方也要公开透明。五年来,对每位捐赠者来说,不管其捐赠数额多少,多则几千万,少则三五元,基金会都要在网上公布,并发给正式的认捐证书。对数额较大的捐款,其使用情况都定期向捐赠者本人反馈。这些年获得基金会资助的224万多名困难学生名单及所有助教项目,均做到事前公示、最后结果一律在网上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五.诚信工作,声誉第一

  信誉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使基金会赖以立世成事、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各种以从事慈善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如雨后春笋,大批出现,相互之间的竞争亦日趋激烈。今后,谁有了良好的信誉,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应看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日臻成熟和人们对慈善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个人也好,集体也好,都会愿意把款、物捐给那些声誉好、信得过的基金会。没有信誉的基金会迟早会垮台的。在此方面,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受益良多。这些年来,不少个人和企业都愿意把款、物捐给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往往成为他们在“货比三家”之后的最终选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基金会的声誉和公信力。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曾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一位年事已高、腿脚不太利索的老太太和门卫反复交涉,要求面见张保庆理事长。看她的穿着,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请她去信访处。老人不肯,又将电话打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称“必须要见到张理事长”。经交谈后得知,老人已经75岁,这次坐了一天的火车专程来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00元人民币和价值40万元的房产,用于帮助有志气的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老人并不富裕,每月只有600元的退休金。老太太认为张理事长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能为老百姓做事的,是值得信任的,所以一再坚持要把捐款亲手交给理事长。

  要提高基金会的声誉,主要是靠工作、靠诚信。在工作方面,对每一位捐赠者,基金会均充分尊重本人的意愿,不折不扣按其意愿落实捐款用途。基金会工作人员则是努力为捐赠者“打好工”,把每笔捐款都花准花好,并及时向其作出反馈,做到让捐赠者“放心”;对每一位申请资助者,基金会均认真对待,仔细核实,确保每一位合格的申请资助者都能及时得到资助。在具体操作环节,基金会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处事公道,没有私心,并以细致的工作,严肃的态度、高效扎实的作风,赢得捐赠者、受助者及社会各方面的信任,从而不断提高基金会自身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基金会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始终牢记并坚持基金会的公益性方向。在此方面,基金会理事长更是严格把关。五年来,一些公司和个人在商谈向基金会捐款的过程中,往往也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附加条件:有的要与基金会合办公司,有的想借用基金会的名义炒股,有的想要基金会承诺每年提供几个上大学的名额……类似这样的捐款,基金会本着“宁可不要,也不能损害形象”的原则,都毫不犹疑地回绝了。这些年,基金会已先后拒绝了多家,可能拒绝的钱比募到的钱还要多。对此,基金会一点也不后悔。大家坚守一条:钱多干钱多的事,钱少干钱少的事,但一定不能干有损基金会声誉的事。

  办好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事业。经过五年的努力,可以说基金会已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与基金会应当履行的责任相比,与兄弟基金会相比,与社会各界对基金会的殷切期望相比,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可谓使命崇高,任重道远。古人讲,善始者未必善终,善终者未必善成。要善始善终、善终善成的办好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成了基金会全体同仁的共识。张保庆理事长在不少场合都一再表示:“我不敢说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办成全国最大的基金会,但一定要把它办成全国最好的基金会之一。”我们坚信,在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爱护下,再经过全体同仁今后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基金会所确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4-27 23:50 , Processed in 0.0723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