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云苍狗,转眼间百蹊,这个在我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公益助学组织已经二十年了。曾经那个身披冲锋衣,脚踏冲锋鞋的女生也已经成了一个四十不惑的小妇人。
忆往昔几多唏嘘,不知曾经和我一起参加百蹊活动的兄弟姐们可都安好?
适逢百蹊二十周年,收到通知让我这个曾经的老义工写写“我和百蹊的故事”~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如酿了20年的老酒,取出打开后酒香扑鼻。
我其实真正在百蹊的时间不长,大概也就两三年的时光,后来因为家庭,工作变动等原因我逐渐远离百蹊,远离我曾经热爱的户外生活......只是偶尔午夜梦回的时候,耳边有鸡鸣鸭叫声,有嘈杂的说话声,感觉我坐在破旧公交车里随着汽车在泥泞的盘山公路上左摇右摆着~ 那是百蹊第一次实地入户查访,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广西蒙山一个叫“夏宜”的瑶族自治区。
2005年的11月进入到镇上的时候你会以为你穿越到了70年代, 这里楼房最高不到三层,一个前后不到五十米的街道据说已经是当地CBD了,也没有一家像样的旅馆,住的还是支教老师帮忙联系的一个小饭馆的老板家。床少人多,幸好我们备有睡袋,一个木板床,床小睡两个人,床大点睡三个人~很奇妙的体验,原本不熟甚至谈不上认识的几个人,就这样同床共枕了。
那时候除了茉莉和铁人有经验,其他人在这块都算新兵蛋子,所有资料的准备,人员安排,带队都是他们俩负责。
广西大山连绵不绝,那些需要查访的孩子都零散的住在相距很远的地方,很多时候要爬行几个山头才能一个孩子家,幸好有支教老师带着,幸好都是有过户外经验的驴子,体力跟的上,才最后保证了在晚上七点前把名单内的孩子调查完毕。
那是我第一做调查,第一次走进山区,第一次见到土砖建的房屋墙体斑驳,摇摇欲坠,第一次看到贫穷让孩子的眼睛暗淡,让老父亲压弯了腰......
那也是我第一次,被人抓着手不停说谢谢, 让我体会到原来我可以如此重要, 让我理解,我们都是平凡人,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善举,是你的,我的,他的.....聚沙成塔,滴水成海,就可以托举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未来!
以前我的爱很狭隘~ “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这样的爱是有价值的,是拿来相互交换的,当有一天,我付出而不再求你给我什么的时候——没有因为“得不到爱的回报”而心生埋怨,纠结, 这种“不求回报”的感觉格外轻松。
很多人对做公益有个比较刻板的印象就是“苦”!特别是那种实地查访,吃不好,睡不好,强度大...没错~但是我是谁?我可是千锤百炼的驴子!
记得那次我刚从广西蒙山回来,没多久就加入了江西上犹的实地考察。我们12个义工,三个人一队,我和风铃、彬彬成了一个小分队。都是曾经一起磨过豆腐,睡过硬板床的老友了。
接到任务后,我们就兴冲冲地开始了工作。调查名单上的家庭,特点就是一个字——“穷”!地方穷,家里也穷。我们调查了几家之后,已经接近快一点了,三月的春风,但我们吹着也感觉有些凄凉~我们的午饭还不知何在方。
村里人都忙着春耕,连条狗影都没见着。就在我们仨聊着天,讨论如何解决午饭问题的时候,一位老奶奶出现了。
“奶奶,您家有饭吃吗?”
“奶奶,您家有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奶奶,我们给钱。”
接下来老奶奶的话让我觉得她额外慈眉善目:“现在过了饭点,菜也不多了,不过家里还养了几只鸡...”
有鸡?!太好了!于是我们开始分工合作,奶奶负责烧水,彬彬去菜地摘菜,我和风铃负责抓鸡~,等到杀鸡的时候,我们俩都傻眼了,谁都没杀过鸡。我只记得我妈以前是把鸡脖子的毛拔光,然后一刀下去...鸡血就喷出来了...但理论和实践之间,差距可大了去了~
“咦,怎么一刀下去,鸡血没几滴?”
“咦,第二刀下去,鸡怎么还这么有劲儿地蹦跶?”
啊~!准备第三刀的时候,鸡已经不耐烦了,跳出了我们的掌控,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看着我们~宁可被一刀杀了,也不愿意受这份割肉的罪!
那眼神简直是在挑战风铃的男子汉气概,这时候他一跃而起,一把抓住了已经筋疲力尽的鸡。然后手起刀落~鸡头落地了。
这时候水也开了,我们开始烫鸡毛,切鸡块,放几片姜一起煮...我们围在锅边,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鸡肉翻滚,那香味儿不停地飘出来,让人忍不住咽口水。没过多久,鸡肉煮得差不多了,奶奶拿出了碗筷,我们迫不及待地盛上鸡肉,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都说这是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顿饭。
这顿饭不仅填饱了我们饥肠辘辘的肚子,更在陌生又艰苦的环境中,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温暖。吃完饭,付了饭钱后我们稍作休息,就继续投入到调查工作中。虽然午后的阳光有点烤人,但大家的干劲儿一点儿没减,因为那顿美味的鸡汤仿佛给我们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
我想参加实地查访的百蹊人都有过,在路上饿了和放学回家的学生一起扒了路边的红薯烤着吃,晚上睡着教室拼凑起来的床,在大凉山的炉火旁等一口彝族老乡的土豆泥.. 那些看似艰苦的过程中我们同时收获感动,收获希冀,收获原来“手心向下比向上更幸福”。贫穷与困境让孩子的眼睛蒙尘,但我们的到来,如同一束束微光,努力为他们驱散阴霾,重新点亮起一盏“希望之灯”。每一次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看到他们对求学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都让我更加坚定继续在公益路上前行的决心。
在百蹊初创时期,一群来自不同职业的普通人利用业余时间投身于富有意义的事业。他们深刻理解,每一位资助者背后都承载着被信任的托付。因此,义工们亲自走访,入户调查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并经过严格评估后才对外公布。资助款项也是由资助者直接汇入受助儿童的家庭账户。在随后的每一个公益项目立项中,资助者同样直接将资金汇给项目负责人,并定期公开项目进展和财务详情。
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百蹊人已在公益领域树立了“务实、专业、透明”的口碑。实现了从一个草根民间组织到今天的“百蹊教育基金会”的华丽转变。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我无法像最初那样频繁参与百蹊的活动,但内心的牵挂始终如一。在城市的喧嚣中,我的思绪仍会飘向那些山村,回忆起那些纯朴的面孔和那些虽贫穷却充满力量的家庭。在闲暇时刻,我会向周围的朋友讲述百蹊的故事,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温暖的组织,并加入到传递爱与希望的行列中。如今,百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坚信未来它将携带更多人的爱心,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帮助更多处于困境中的孩子,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出不同寻常的光彩。
百蹊,与你相遇真是三生有幸,愿余生都能与你相伴,祝二十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