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那中国部分大学是不是泡沫啊

[复制链接]
怀念 发表于 2010-9-17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篇文章~
那天看到有些同学进了职业中学觉得很可惜。一个家庭里,两姐妹一个要读大学,一个进职业中学。这篇文章看了有改观,现在是可惜,未来又有谁会知道呢?

希望时间能给最好的答案,虽然这个验证的过程太残酷。

美国大学是否会成为另一个泡沫
(2010-09-10)
● 薛勇
  本世纪初,当美国经济挣扎地走出IT泡沫之时,有些经济学家就指出:经济的回暖,不过是用房市泡沫代替IT泡沫。其实房市泡沫比IT泡沫更大,崩解起来更可怕。这番预言已经应验。如今房市已经触底,于是又有人问:下一个泡沫是什么?回答是:大学!
  这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美国的大学信誉卓著。在上海交大的全球大学排名中,美国大学在前20名中占据了17所,在前50名中占据35所。美国大学雇佣了70%的诺奖得主,出产的论文和论文引用率也遥居世界第一。如今美国正向知识经济迅速转型,上大学几乎成了就业之必须,使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去读大学,升学战愈演愈烈,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越来越不惜工本。但是,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如果用房市的模式分析美国的大学,目前大学的繁荣就是个大泡沫。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从1978年到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CPI)、房价指数、和大学费用指数的变化轨迹。
  如果把三个指数在1978年时的水平全都调到100的水平上计算,到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为350上下,房价指数在2006—2008年泡沫顶峰阶段曾高居400以上,如今已经跌到400以下,和消费价格指数相差并不多,基本上属于合理的水平。但是,大学费用的指数,在2009年就已经超过了1000,并且涨势不减,2010年正大步向1100的水平靠近。当然,这种计算仅仅根据大学的收费标价,并没有考虑到奖学金等等“折价”因素。不过,科学专栏作家雷诺兹(Gleen Harlan Reylolds)在今年夏天撰文指出,如果把奖学金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国家庭实际支付的大学费用,自1982年以来也上涨了439%。这基本就是房价泡沫顶端时期的价格水平。《经济学家》则提出另一种算法:过去四十年,美国中等家庭收入上涨6.5倍,但上本州的州立大学的费用(含纳税人的补贴)上涨了15倍,上外州公立大学的费用上涨了24倍,上私立大学的费用上涨了13倍。
大学消费者信心开始动摇
  房价泡沫之所以越吹越大,关键在于人们相信房价会不停地上涨。一旦这种信心动摇,泡沫就会顷刻崩解。回到2006年,虽然有些经济学家已经作出了房市泡沫崩解的预言,但当我对银行提供房贷的人问“房价下落怎么办?”时,对方马上笑起来:“谁告诉你的?房价怎么会下落?!”好像我是个白痴。现在人们谈起大学来,也是这种口气,比如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一生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制造业外包时代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等等言论,主宰了媒体。
  对此,一些学者早就进行挑战。比如,《钟曲线》的作者默里(Charles Murray)指出,高科技等等高端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而且是一定的智商水平。达到这种智商水平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有许多人的智商不足以应付大学的学业,但可以成为出色的手艺人,比如木匠、水暖工等等,并且有很高的收入。不考虑人口的智商结构,把全民都变成大学生,把整个经济都白领化,纯粹是异想天开。一些经济学家则用数据分析证明,大学生一生的收入确实比非大学生高得多,似乎上大学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是,这是建立在没有把上大学的投入(特别是学债的利息)算进去的基础上的。如果把上大学的投入放到股市,那么几十年后所得到的回报,恐怕比你上大学所获得的回报要高。可惜,这些理论,全都被淹没在公众对大学的迷信中。只要公众深信大学教育会不断升值,只要大学生一生收入比起非大学生来日益拉大的新闻依然主宰媒体,大学泡沫就还会像当年的房市泡沫一样越吹越大。
学债比房债狰狞
  不过,最近一段时期,大学教育的“消费者”对大学的价值开始有了信心动摇的迹象。《纽约时报》今年5月底用了相当的篇幅刊登了一篇配图报道:一位叫Courtney Munna的26岁女性,在纽约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是宗教与妇女研究,欠下了将近10万美元的学债。她现在当摄影助理,扣除税收、医保等以后的月收入是2300美元。这是她迄今为止拿到的最高工资。每个月除了支付纽约高昂的房租外,还要寄走一张700美元的支票来偿还学债。即使她能永久保持这份工作,并且没有任何意外,剩下的不足一千块钱也仅仅够维生而已。
  该报在9月初围绕着学债又发表一篇配图报道,细致描述了学债对两位女性婚恋的影响。一位叫Allison Brooke Eastman,眼看就要披婚纱,但未婚夫在发现她欠了巨额学债后,突然撕毁婚约,并指责她撒谎隐瞒自己的债务。Allison Brooke Eastman十分委屈地说,她一直只知道每月必须支付1100的学债,这是最低的偿还限额。但她从来没有算过自己究竟欠了多少钱,因为想这事让她太压抑。但是,马上到了结婚的大日子,她不得不清理自己的财政状况,最后算出自己竟然欠了17万美元的学债。这笔钱,主要花在本科的摄影专业上。如今她已经31岁,职业是X光片技师和业余摄影师,偿还这笔巨债还遥遥无期。她痛苦地说:“如果说我撒谎的话,我是对自己撒谎,绝不是对他撒谎。因为我实在不想知道我究竟欠了多少钱。”
  另一位女士叫Kerrie Tidwell,26岁,欠了25万的学债,包括她在伦敦读硕士的费用。不过她要幸运得多。一是未婚夫全力支持,二是自己正在学医,志向是当急救室医生,日后收入不会太低,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即使像她这么幸运,婚前也必须接受财政咨询,分清双方的债务责任,以防一旦离婚会形成让前配偶代付学债的局面。
  可怕的是,如上这些故事,已经越来越不是个别的极端案例,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Courtney Munna女士痛定思痛,感慨地说:“我确实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但当时并没有好好考虑这种教育的债务后果。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把这么好的教育原价退回。”这就好像2006年买了房子的人突然都觉得上当、想把房子尽快甩出手一样。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后果是什么?是房市泡沫的崩解。
  不过,学债比起房债来,对债务人的麻烦恐怕更大。房债是可以甩掉的。比如,你2006年花60万买了房子,不需要首付,欠下了将近60万的债务。如今房子的价值跌到了只剩下40万,形成了负资产,即你欠的比你拥有的还多。这时你的理性选择,就是把房子扔给银行,一走了之。你丢了房子,也自动从债务中解脱。银行则堆满了这种贬值的资产,这便是次贷危机的由来。但是,学债是甩不掉的。你不可能把学位证书往银行一扔,说声“学位不要了,债也不还了”就了事。你只要还活着,就得还这笔债。大学的消费者,即学生和家长,越来越意识到学债的狰狞。所以,一旦他们觉醒,大学泡沫就可能崩解。《华盛顿邮报》最近报道,学贷需求有变软之势。消费者已经有了迟疑的迹象。
  未来几年,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美国高中毕业生人数将减少。如果日益减少的高中毕业生再被学债吓住、在大学门口止步,那么美国的大学就会陷入严重的生源危机。如果大学没有盲目扩张,学生人数减少倒也无伤大雅。可惜,在前几年的大学泡沫中,各个层级的大学都争相扩张,大兴土木,为此背上巨额债务。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打击,捐款减少,各校捐助资金投在股市中大为缩水,一夜之间从钱多得花不出去,到穷得要砸锅卖铁。比如波士顿地区的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这等名校,一度想把名誉卓著的艺术博物馆出售。2009年,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因为债务问题,被标准普尔从AAA的财政信誉降格为AA+,穆迪则把20所大学的财政信誉降格,并对55所大学作出负面展望。这种信誉评定,直接关系到这些大学未来借贷的成本。
  名校如此,一般的学校则危机更大。难怪一向追捧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也看到了不祥之兆,称现在美国的大学颇像半个世纪前美国的汽车业。那时美国汽车是世界独霸,没有人敢想象如何能够与之竞争,如今则处于半破产的境地。一旦美国的大学追随美国汽车业的足迹,那么哈佛、MIT汇聚的波士顿,闹不好就可能成为今日的底特律。
 楼主| 怀念 发表于 2010-9-1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社会底层向上流动面临困难

1.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


——大学收费高、毕业工作难找,农村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小

在北京做家政的肖梅近来格外烦恼。远在四川广汉老家的儿子初中毕业,考上了县城里的重点高中。是让儿子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还是干脆去念个技校、过两年出来打工?

肖梅服务的家庭是两位退休老教师,他们力劝肖梅一定要让儿子读书,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这两位老教师也是四川人,其女儿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如今有房有车有官职,父母家人都跟着享福。“难道你想让儿子和你一样一辈子在外打工?”Mitbbs.com

肖梅当然希望儿子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不当农民、不当农民工。但是,她有自己的难处。儿子学习成绩不错,可未必能考上北京大学这类顶尖名校。如果最终只考上四川省内的普通高校,父母辛苦在外打工供其读7年书,将来可能还是找不到好工作。Mitbbs.com

“我们村里这样的人家多了。大学也读了,花了家里六七万元,结果毕业后找不着好工作,也是一样在外打工,户口还是回老家。”Mitbbs.com

“我租房的院子里,也有七八个大学毕业生,有甘肃的、有河南的。念了大学,还不是一样卖保险、搞推销,这几天有工作、过两天又没工作,挣得还不一定有我多。”Mitbbs.com

进入9月,儿子还是按时上学了。同时,肖梅也在北京以及四川物色合适的技工学校。“学个理发、厨师什么的,有一技之长,将来找得着活儿,能养活自己。”在肖梅看来,这些是城里孩子不屑学、将来也不屑干的,可能是儿子这个农家子弟最好的选择。Mitbbs.com

“我觉得非常遗憾,近几年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以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总体上看,渠道有变窄的趋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Mitbbs.com

社会中不同层次人员的流动,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特别是从收入、地位等较低层面向较高层面的流动,流动越活跃、通道越畅通,社会通常越有活力。Mitbbs.com

教育是现代社会实现不同层面流动的关键渠道。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从那时起,一大批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高考,真正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时改变了整个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运。在许多农村家庭,再穷也要供有望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但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出现了变化。Mitbbs.com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该校学生中约有一半家在乡镇农村,现在这个比例明显下降。此前,中国农业大学对新生城乡比例的调查显示,1999年至2001年农村新生均在39%左右,2007年已跌至31%。南开大学的一份数据表明,2006年该校农村新生比例约为 30%,2008年为24%。Mitbbs.com

中国人民大学的这位人士认为,这种比例的下降可以从“成本—收益”两方面衡量。1999年后,高校普遍扩招,上大学、上名校的机会从数量上看是增加了。但与此同时,高校收费水平大幅提高。“1992年,本科生一年的学费是400元左右,其他费用很少。现在,光学费就涨了10倍不止。学生宿舍条件好了很多,有的还带卫生间,可住宿费也高出不少。”高昂的学费,让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望而生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扩招的机会较少流向农村。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出现。“毕业即失业”,为高等教育支付的成本高了,收益却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还是降低了。这使得“知识改变命运”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Mitbbs.com

对农民家庭而言,改善生活的另一条渠道是进城务工。许多农民工也正是怀着这样的梦想走进城市的。但是,由于农民工工资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多数人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因此其向上流动的空间也非常小。城乡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工扎根城市的可能性。Mitbbs.com

  Mitbbs.com
2.就业,拼能力还是拼“背景”Mitbbs.com

——就业过程中“背景”的排他性作用成为最大的就业歧视,高校毕业生中的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处于弱势Mitbbs.com

就业,是实现不同群体间流动的重要环节。当农民还是当律师、走街串巷卖保险还是在银行敞亮的空调屋里工作,在京沪广这样的大城市拥有稳定的工作还是做“北漂”,差别显而易见。Mitbbs.com

吴乐霞大学毕业后在某部委下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6年,一直是“编制外员工”。“这6年,单位几乎每年都会空出一两个编制,但都是有关系、有背景的人顶上来,我干得再好也没希望‘转正’。转不成编制内员工,工资差出一大截,而且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有一年新进来一名家在山东农村的正式员工,吴乐霞起初还觉得,看来转正还是有机会,后来才听说,这名员工虽然家境一般,却是单位领导的亲戚。Mitbbs.com

唐先生在一家军工央企做人力资源工作。“企业招人,首先还是看能力、看素质。但是,每到招聘时,打招呼、递条子的太多了,都是方方面面的领导以及合作伙伴,不可能不考虑。最后,如果几个应聘者条件差不多,肯定会招那个打过招呼的。”这家企业近几年每年要招用近千名大学生,如果只是看数量,其中70%以上的新招人员没有什么关系背景,但仔细分析,没背景的主要集中在企业位于内蒙古、贵州等地的分公司,而能留在北京等地的总部以及一些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或收入较高的二级公司的,多多少少都托过人。Mitbbs.com

正因如此,近两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最主要的就业歧视,不是性别歧视、乙肝歧视、年龄歧视等,而是在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决定性、排他性作用。Mitbbs.com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对50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在“211”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入学时以576分的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则要艰辛的多。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中的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Mitbbs.com

中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Mitbbs.com

专家认为,当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的子弟,因为其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就业公平,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加剧了由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以及更上阶层流动的难度。Mitbbs.com

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以及一些人口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就业歧视。最近,北京市面向全市招考740个公务员职位,明确规定,参加考试人员范围是“北京市常住户口且人事行政关系在京的人员,年龄须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并特别注明“不包括2010年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及户口档案保留在学校的非北京生源往届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指出,这其中包含着显而易见的“户籍歧视”和“身份歧视 ”。但人们早就习以为常,首先想到的反而是如何挖空心思找关系运作,让儿女符合招考条件。Mitbbs.com

  Mitbbs.com
3.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Mitbbs.com

——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就业壁垒,营造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Mitbbs.com

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Mitbbs.com

“不能绝对这么说,当今社会还是有许多机会,让有才能、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大展身手、改变命运的。但是,目前出身和背景对人们后天发展的影响确实越来越大。我们要高度重视其中不平等的环节,破除更多的障碍。”苏海南这样认为。Mitbbs.com

不过,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他们不会这么理性地分析。“穷二代”、“富二代”、“垄二代”、“官二代”……这些说法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是不少人身边的现实。Mitbbs.com

——据调查,二代农民工,其父母几乎都是农民或农民工,只有极个别曾是乡镇干部或乡村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目前,农民工是城镇收入偏低的一个群体。Mitbbs.com

——20岁的投资公司董事长、22岁的房地产企业老板……“富二代”不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其父辈不仅可以让其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有地方政府拿钱出来培训“富二代”。Mitbbs.com

——三代人都在民航、一家人全干电力——有人戏称“垄二代”把好工作先分了。在一些地方性的垄断企业,有岗位空缺通常不会向社会公开招聘,往往都是在内部推荐的人选中选择。Mitbbs.com

——公务员的招考相对透明,但事业单位还未做到全部公开招聘,“内部招聘”、“人情招聘”的现象仍很突出。江西武宁就曾有过一些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仅允许本县科级干部子女或家属报考。Mitbbs.com

专家指出,“二代”现象折射出当前阶层固化的倾向。阶层固化不仅影响社会活力,也影响稳定。只有实现社会的良性流动,社会才能在飞速前进中保持稳定与平衡。Mitbbs.com

如何让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畅通?苏海南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改变存在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改革户籍制度,减少户籍对劳动力的束缚以及对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第二是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及措施应当首先考虑弱势群体,而不是最后才照顾到这部分人群。城乡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应当尽可能一致,别让农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第三是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破除种种不合理的障碍以及歧视性的政策措施,尤其要打破那些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防止近亲繁殖,尽可能实现就业公平。国家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约束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加强监督并纠正各种歧视性招聘行为。第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让财富更多地向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倾斜,同时打击权力寻租和灰色收入。此外,干部任用制度也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Mitbbs.com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今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人社部还承诺,继公务员公开招考后,2012年,全国所有的事业单位也将做到公开招考。这些有助于公平公正的措施受到普遍欢迎。Mitbbs.com

苏海南表示,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社会变迁比较剧烈的时代,阶层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关键是朝什么方向发展。“一定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即只要是中国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论是偏远地区农民的子女还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都可能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只有这样,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Mitbbs.com

把希望还给“老程们”Mitbbs.com

如果缺少一种可以流动的机制,弱势群体会越来越边缘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Mitbbs.com

70岁的河南农民老程原本过得挺惬意。千辛万苦,老程终于把小儿子供上了大学。孩子毕业留在北京,虽然只是小职员,可让老两口的养老有了着落,其他3个当农民的兄弟们盖房子、看病,他也搭把手。Mitbbs.com

老程说,村里年纪相仿的老哥儿们,也都是“沾”了进城子女的“光”,有钱花、有指望的日子挺好。Mitbbs.com

可最近几年,惬意的老程心里渐渐不安起来——孙子们小小年纪全都去城里打工了!他质问:“为啥不读下去,读大学!”Mitbbs.com

几个留在农村的儿子回答说,农家娃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好工作。“在街上发传单,挣钱还不够吃饭。白花了几万块供他!”儿子还说,邻县前年选了12名乡长,基本都是官员和老板的子弟。“这社会就是三六九等的,你还敢指望‘鲤鱼跳龙门’么?”Mitbbs.com

老程当然没话说。可眼见孙儿们在城里受累,“房子买不起、生病看不起、女人娶不起、麻烦惹不起”,日子过得拮据又憋屈,想想自己当年“改换门庭”的渴望与艰辛,老程脸上渐渐没了笑容。Mitbbs.com

老程的心路历程,也是当前许多人真实的困惑。Mitbbs.com

寒门子弟还能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吗?Mitbbs.com

一个社会难免出现阶层分化。正是这种“差异”产生的动力,让人们为了向上层流动而努力奋斗,让人们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擢升”。 “往前追三代,都是苦出身”——现在大多数的“金领”、“白领”,其实根儿都在农村。像老程家那样,哪怕只有一个人“上了一层”,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情感上,他都有能力反过来关照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向上的“奋斗”与向下的“反顾”,使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和谐共生。Mitbbs.com

然而,如果缺少一种可以流动的机制,如果社会成员一出生就被烙上“穷人”、“富人”的印记,如果全凭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而非个人能力来决定一生的成败,那么社会弱势群体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始终被边缘化。深深的失望将导致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富”、“仇官”等反社会情绪,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身处缺乏竞争的安乐群,占据优势社会地位的强势群体,往往只在意既得利益是否安稳,并不会真正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阻挠经济社会的进步。Mitbbs.com
小舞 发表于 2010-9-1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有几十万高考生放弃参加高考,出了有能力安排孩子留学的家庭外,大部分就是家庭困难的了。

四个年,时间,财力上的投资回头无本,已经给中国的教育改革打了个耳光。

当教育成为一个利益驱动的行业去经营,出来的结果何止是泡沫? 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恶果现在已经能看到了。

最好笑的是,以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经演变成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的地步了。
小舞 发表于 2010-9-1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教育不是尊师重道,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朝着急功近利无限上行。

教育领导着眼着利益,教育人者追踪着利益,受教者接收到的也只能是利益二字。
太阳雨丝丝 发表于 2010-9-17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深思ing!
 楼主| 怀念 发表于 2010-9-1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4# 小舞
如果有机会的话好想做个调查看看通过大学然后在城市立足的孩子们有多少..
好多学科大而无用...既不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又不能培养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技术..
以后他们要怎么过呢
 楼主| 怀念 发表于 2010-9-18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5# 太阳雨丝丝
挺不安的,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默然 发表于 2010-9-1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近来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怎样和我孩子解释现在的现实?
小舞 发表于 2010-9-19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看民国时期大大师们的故事,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能出那么多的大师? 有人说,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交替,中西文化的大碰撞的产物。 那现在不也是处于这样的时代?思想碰撞的应该更为激烈,中西、思想往来的空前,国内新旧思维的交替,已经用10年来计。但是我们现在出来的有几个? 季羡林的离去代表着什么?我到赞成之前的精英教育而不是泛而不精,出来的都是泛泛之才导致现在的技校生是高薪人才了,为什么?因为文凭至上,华而不实,有几个愿意脚踏实地的去学东西?

我不赞成现在很多的智力早期开发的课程,不仅仅是费用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以为与其拔苗助长,不如顺其自然。
小舞 发表于 2010-9-19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将来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或者无心学业,我不会强迫他一定要去读书,考个文凭毕业后连个好工作都找不到,对孩子大学四年的否认和浪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顺应自然的发展,没有文凭也能成状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5-10-11 04:54 , Processed in 0.0554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