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原创] 随风飘散

[复制链接]
表与钢笔 发表于 2009-4-1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段时间,比较闲,一周的事一般一天就能做了。
余下的时间就是看书、看电影。网上在线看,影碟快要象白鳍豚一样,疑似绝种了。
看得很多,书也好,电影也好,搞不清哪跟哪了。
这两天看的是《转山》和《西藏是我家》。
两本书都跟西藏有关,同时从网上订的,今天一起看完。其实是一本看完,一本翻了翻。

本来只打算买《西藏是我家》的,冲着戈尔斯坦去的。去年看过他的巨著《喇嘛王朝的覆灭》。为节约点运费,奸商们都是要买了一定金额的东西后才免运费的,又找了本跟西藏有关的《转山》。哪知道还是不够奸商免运费的标准,只好又卖了张鲍勃迪伦的歌碟。

拿到书看封面就知道坏了,那本《转山》居然第一个就是于丹老师推荐词,有点恶心上当的感觉。于老师这么说的:《,转山》是一本令我灵魂战栗的好书。《转山》使我们重归纯真与勇敢,在简单规则下信任心灵的力量。
章含之那篇写聂绀弩的文章讲过,聂老师的诗集《散宜生诗》出版的时候,胡乔木同志特别喜欢就自作主张写了篇序,庞然大物但聂老以为垃圾:我的书本来好好的坏就坏在这篇序上了。其实诗很好序也不错,就是人不对。
安慰自己可能于丹老师特别喜欢,出版商也看重于丹老师的影响力,不能说明书不好。于老师连《论语》都敢碰,也没见《论语》坏了,再说不是还有梁文道老师的推荐嘛。
书确实跟我买的时候的想象差距太大,不是指写法啊文笔这些,我对文字的要求跟AV片一样无码为上薄码次之,只要是看得懂说得清楚的都是好的,画得象起码不会坏。
我原以为是有关民俗学或人类学或西藏史或政治或宗教或性或同性恋的东西,原来却是小资游记。其实,《西藏是我家》也跟戈老师那本《喇嘛王朝的覆灭》差得天高地远,但几乎涵盖了西藏内地印度甚至美国所有藏人区域藏人的社会生活不算太不靠谱。不过一个不信宗教的人来描述西藏实在没有什么典型性,虽然他的出发点是看不习惯上层僧俗官员的特权,而不是在美国或新中国受了洗礼才不接受宗教的。
小资这东西吧,在现实中其实挺向往的。那些号称不是在星巴客就是在去星巴客路上,不是在去星巴客的路上就是刚离开星巴客回到各式各样床上的家伙往往颇受女孩子喜欢,很有杀伤力。只有这点好处?这点好处还不够让人向往?
   经常在网上能看见很多游记,自驾的,登山的,骑车的。。。。。。,总称流浪的。许多精彩的故事或见闻,许多开放的经历。见仁见智,见山见水。在经过因工业革命而喷发出的保量不保质的饱暖和因女权运动性解放而变得彼此廉价的淫欲过后,看不到成为脑满肠肥种族的希望,空虚是难免的,典型的后中产“滚石”都有过《街头斗士》的迷惘,才有回归。更不要说全心投入的约翰.列侬了。我猜吧,切.格瓦拉是不是也有这种虚构一个理想(现实的古巴他很清楚)然后直奔而去折腾到底的情结呢?甚至本.拉登。
    这种游记,总有种置生死度处,视死如归的气概,我有点不适应。
     有几年,我舅舅和同事们爱在单位是一起回忆年轻时在广阔天地的光辉岁月,不过都是以忆苦思甜的方式,大有回忆旧社会不堪回首的劲儿。单位一转业干部同事实在忍无可忍,轻描淡写的一句:其实,我们农村祖祖辈辈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的。大家哑口无言。
  
   上世纪90年代初,假公济私有幸去了几趟西藏,我对西藏的感受跟《西藏是我家》自传的主角口述者扎西次仁老师的一样的,不相信宗教,但希望西藏,跟祖国各地一起实现各方面的现代化,各族朋友亲如一家。扎西老师长期致力于乡村教育,利用自己退休后在拉萨开英语夜校所得、做国际友人藏族艺术品生意所得和老伴酿酒生意所得在故乡日喀则地区南朩林县等地捐资开办了几十所小学、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令人佩服令人感动。特别是他六十年代中期听从内心召唤从美国回国后,历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坐牢遭遇后还有此毅力和祈望。但对扎西老师这位西藏大学外文系的教授,《英藏汉词典》的主编的自传,中、英文版居然都找人代笔有点不理解,不知道有没有藏文版。
    当时西藏边防条件艰苦,哨卡的战士们早晨起床后先要把灶烧上,雪放进锅里,出了操回来才有水洗脸涮牙。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步行,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断断续续搭段顺风车去六十公里外的八一镇或二十公里外的米林县看露天电影,然后走回来,夜里几乎没有顺风车。再有就是私自打个把老乡的耗牛啊羊啊烤来吃,只不过肯定要被老乡告发,部队赔钱了事。
跟我同路去的一个干事的话最形象:参军本来是想锻炼下自己顺便混一个工作,就三、五年一轮换。刚来到部队营房大门口,只见左右墙上两排大字“以藏为家,保卫边疆;长期扎根,建设边疆”,脑子一下子就昏了,以后啊,就混呗。现在好了,听说西藏部队干部转业下来基本下半辈子生活不愁。
    每天在部队食堂吃过晚饭后,我们都要到雅鲁藏布江岸边散步,够小资吧。还有更小资的,工兵营的营长,高大英俊,象通常在高原呆久了的人一样有点少出老相,十七岁当兵,参加过越战,居然跟着一本健美杂志练健美,业余还收藏点根雕啥的。他羡慕外面的工兵部队,有活干,可以在地方上接活,不象这里憋着。他出差去格尔朩接总部配发的工程机械,在拉萨跟我们汇合一起回部队的。一路上老是说这差出的,肌肉都没了,得加紧练。
一天晚饭时间,一汉族老百姓大爷来到食堂,满脸风尘沧桑。骑一辆自行车,不是现在性能和价格都上乘的山地车,就是普通的那种凤凰牌或永久牌二八型加重自行车,车把上插一小红旗。自我介绍是骑自行车旅行全国,从四川沿川藏路进来,没水没吃的了。部队的朋友马上安排大爷吃了顿好的,还要安排大爷住下。大爷不肯,说是有朋友一起的,今天要赶到二十公里外的米林县城集合,然后从山南地区那条线去拉萨。聊天中知道,大爷其实还不到五十岁,是四川某军工企业的干部,准备从川藏路进来从青藏路回去,是他们骑游全国计划的一部分,他们已经去过好多地方了。
临走,部队给准备了一大麻袋的馒头,给水壶灌上水,捆在自行车后座。大家一起送他到江边的公路,那时的公路还是碎石路,吉普车尚嫌颠簸。目送他消失雅江河谷四月始盛放的梨花丛,在我不可思议的感慨中,部队朋友说每年都有好几拨这样的朋友经过,有从川藏路来的,有准备从川藏路出去的,都是这样招待一下。甚至还听说有人带着骡、马穿越深山老林去西藏江南墨脱的。
     所以对现在小资游记里随时的生命危险,始终不能以为然起来。不过是知青同学们对身陷乡村贫困生活的感慨,得不到祖辈在乡村的农民朋友们的共鸣。我们对骑游全国的大爷的感慨,相对于从川康藏区三步一叩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族同胞来说,实在不过尔尔。
     《转山》正好是一位台湾朋友,骑车从滇藏路去拉萨的游记,看了开始几页形容他的行程纯粹鬼门关几日游的描述后,特别是借几位相当牛头马面的人士之口说他此行不过找死,“全台湾不超过五个人能做到。。。”等等之后,就没了兴趣。
       随手翻翻,照片不错,很专业,很漂亮,我很知足。
书象歌碟一样,包括所谓主打歌在内有那么两、三首能听就不错了,比如鲍勃.迪伦那张碟,连他弹着吉它眼神迷离抽着烟卷的照片都没有。盗版的倒一般都是精选集,买一、两张一位成名歌手的盗版碟差不多就能够包括他(她)所有的名曲了。倪萍阿姨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倡议打击山寨文化,是怕大家定力不够爽得忘乎所以,要么精尽人亡,要么口味变得太高没有倾国倾城从此不上春晚楼,总之是怕客源流失生意坏了。
     还好,作者是一个台湾学生,从竞争激烈的“云门舞集”林怀民先生的流浪资助计划中脱颖而出,促成了此次骑行之旅。失恋后企图遗忘的流浪情怀,发自肺腑的空虚,小资得比较纯粹。不象某些鱼店小开出身的白领随时强调自己差点被餐盘里鱼仔酱的腥味熏死那种小资,叫人不敢领教。,
梁文道老师的推荐词是,《转山》是一本可以召唤整代人的书,因为谢旺霖(作者)难得的坦白,不虚矫,不滥情。这是真正的朝圣,把肉身抛掷在变换不定的情境,好修炼灵魂使之精纯。
我对梁文道老师一直非常尊重,他作为台湾籍人士对大陆的关注比我们多得多细得多,愤怒得多。作为一个笃信佛教的居士,对西藏那种香格里拉式的朝圣情节几乎不可避免,虔诚而向往。
但不明白这本书要召唤哪一代人又能召唤哪一代人。信仰者自有信仰召唤,而我们既然不能被现实所召唤又怎能被一幅关于雪山草地精美绝伦的风景画和已非所欲的异域生活方式所召唤?猎奇罢了,所以我对西藏从来没有精神家园的式的寄托。如果有那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还沉浸在另一种宗教的时候,龚巧明、田文那个时代,但早在八十年代末已经破灭了。几乎同时日本破灭了经济泡沫,几年间得到恢复。我们却破灭了精神,二十年以至再二十年可能仍然无法复原。
算了吧,真实的是我们同扎西次仁老师一样对西藏其实是非宗教非香格里拉的感觉,不过跟别处一样的现实的世界。再有别的,不过空虚后的呻吟。
舞步曲 发表于 2016-6-26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这个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4-20 17:44 , Processed in 0.0704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