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像自由一样美丽[读品周刊:23期](zz)

[复制链接]
了了 发表于 2007-11-1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 1  像自由一样美丽(文/波斯蜗牛)
记忆中《像自由一样美丽》是林达作品首次有横向设计的封面,封面封底内侧缀有黑色缎带,同浅米黄色主调对比强烈,黑在那一刻几乎是鲜艳的。 书中内容同样在林达近年叫好叫座的诸多作品中别具一格。不是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中美宪政比较的理性文字,也不是游走巴黎、马德里的人文旅行随笔。林达用饱含情感的笔调记录了二战时期捷克小城特莱津从平静、祥和的安居之地被纳粹变成人间地狱般迫害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的故事。与坊间其他关于纳粹、集中营的作品不同,林达的视角聚焦在集中营的孩子们身上。这些孩子小的甚至还在襁褓,大的也不过十几岁。在残酷、冷硬的战争面前,孩子的幼小内心受到的刺激与伤害要甚过成人。 初看书中开头部分,思绪一下子沉到谷底,是欲哭无泪的难过。通过林达的文字重新咀嚼这样的大灾难,纵使远隔时代,仍会从受难的犹太人角度,身心俱苦。这样铺天盖地看不到希望的浩劫,日常的喜怒哀乐似都不起作用,超越了人们的心理承受极限。特别是读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先是失去父母,再被孤立于非犹太孩子,被迫戴上六角形徽记,最后收拾起自己心爱的物事,拎着箱子去集中营报道,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如何无动于衷? 读着读着,一种温暖的氛围在书中荡起。即使在当年那么严苛、恐怖的集中营里,了不起的犹太人仍然不曾放弃对知识、艺术的追求与传承,更不曾放弃为孩子们尽可能提供物质、精神上的慰藉。集中营里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学者、教师、艺术家,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孩子们上课,将人类文明中最闪光的部分手把手地传递给犹太人的未来。条件艰苦到连写字画画的纸都很缺乏,但这些犹大成人联合孩子们创造了奇迹,不但坚持见缝插针地上课,还办画展,甚至自办了手抄本杂志。虽然书里提及的绝大多数孩子最终仍没能摆脱病饿而死或在毒气室夭折的命运,但至少,他们在短暂的生命尽头,存有一丝美好的记忆,那些经他们童稚之手创作的画作、诗篇,保留到今天,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我注意到,那些犹太孩子的画作充满想象力,色彩异常缤纷。他们在人生之初遭此大难,透过铁栅栏的间隙,脑海里都是向往中的乐园图景。有些画作比较写实,画出集中营的阴暗、压抑,也画出纳粹的凶残,但即使这些,也能看出孩子气的元素。一幅一幅看那些画,一首一首读那些诗,还有林达克制的文字,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对犹太民族肃然起敬。 在特莱津,人性的大恶与大善狭路相逢,纳粹的丧心病狂与犹太人的坚忍博大对照鲜明,那些尽可能为孩子们授课、解惑的犹太人,其人性的光辉在黑暗的时代显得无比耀目。子弹和毒气浇熄了无数犹太人的生命之火,但这些画作和诗歌,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飞到全世界,扎根生长,绵绵不息。
(《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林达 著,三联书店2007年9月第一版,定价38元)

[读] 2 我的生活(文/liaoliao)
夏加尔的《我的生活》买了很久,一直放着。前几天拿来,竟有些入迷。
夏加尔,俄罗斯犹太人,法国国籍。20世纪著名画家。亲历过十月革命、排犹风潮。为了追求艺术或者逃命,到过苏维埃,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可以说是经历丰富。其画作“受到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的影响,却始终又自己的特色。”
本书是夏加尔关于自己前半生的总结和回忆,写于1922年。内容包括出生,学画经历,举行个展,回国结婚及在苏维埃政权中担任艺术学校的校长等。与一般的传记不同,对于生命里的大事,夏加尔只是一笔带过。他关注的更多的是细节。在鲱鱼行做工人的父亲,疲惫不堪的回到家里,从浸泡了盐卤的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把糕点,几个冻梨,是夏加尔儿时味道甜美的回忆。慈悲温柔又敏感的母亲,没有人陪她聊天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是生活里不可避免的忧愁。活泼的小舅舅,脸色苍白的姨妈,车夫,洗衣女,邻居的小姑娘,晒牛皮的味道,拉比的歌声,那些家长里短,那些纤细如触须般的情感,枝枝蔓蔓,牵牵绊绊,在夏加尔的笔下流淌。夏加尔用自己作为画家的天真,敏感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所有的这一切镀上了淡淡的影子,就像是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下。像现实,更像是梦幻。
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很有节奏感,仿佛是轻快的小舞曲,偶尔伴有优美抒情忧伤的轻歌低吟。画家里,我看过梵高,黑塞,黄永玉,吴冠中,方成和他的文字,除了吴的没啥意思外,其他几位都没令我失望。
《我的生活》附有夏加尔的十几幅插图,诗意而想象力丰富,洋溢着童真,有几幅画就像是在梦中。未必形似,但神似。
(我的生活,夏加尔著,余中先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月第一版,定价16元)

[品音乐]  Woman of the House(文/波斯蜗牛)
下了一整天的雨,此刻还在下。想必天晴后,有些花就该快开了。 在家里闷了大半日,下楼放风的时候,就遇到了《Woman Of The House》,于是它成为我的第一张Cherish The Ladies,也是目前唯一一张。 以往对这支乐队的点滴印象,全来自曾经出没的我手头很多张凯尔特音乐合辑,可是过耳的同类音乐那么多,实在记不得关于Cherish The Ladies的具体感觉。及至深夜边听这张专辑边翻看唱片内页,才发现这原来是一支全女子乐队。认真品味过她们的音乐之后,发现可对其冠以“女版The Chieftains”的称谓。图片上靠左扶着吉他帅气站立的是Mary Coogan,除了吉他,乐队中的曼陀林、班卓琴也都是她演奏;后排左二胖胖微笑的Joanie Madden是长笛手,专辑中依稀的口哨和合音也来自她;两手交叉笑容恬静的Mirella Murray专门司职凯尔特音乐中与风笛同等重要的手风琴;居中端坐的Roisin Dillon拉小提琴;而最醒目的金发美女Heidi Talbot是乐队主唱,天籁般的声音同精彩的乐队表现珠联璧合。 这张录自苏格兰的专辑,保持了这支乐队的一贯水准,动听,精致,凯尔特风格纯正。开首曲便是欢快、绵密的苏格兰民谣曲,像极了The Chieftains。而接下来的老情歌由Heidi Talbot款款唱来,忧伤而醉人,完全可作任何巧克力的代言曲。就这么一首曲子一首唱地听下去,然后听第二遍第三遍。诚如CD封底推荐语所言“她们是当今世界最忙碌、最优秀、最流行的爱尔兰音乐组合”。 这张专辑的封面我也很喜欢,倒不是爱屋及乌,在未听内容之前就喜欢,淡淡色调,隐隐风情,都在这幅画面里。

[读品新闻] 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学
主讲:陈子善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时间:2007年11月24日(周六)上午9: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
本次读品周刊由波斯蜗牛和liaoliao供稿,liaoliao编辑。 [爱枣报 明日继续 http://www.izaobao.com/] -----------------------凑巧的分割线-----------------------
本期读品编完后,回头一想,才发现推荐的两本书竟然都与绘画有关,都提到了战争。人类真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他可以制造惨绝人寰的苦难,可是也能创造出令人窒息的美丽。而且,往往困难越深重,对美丽的渴望也就越热烈。也许这就是虽然人类经历过如此多的天灾人祸而终于未经消亡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读品周刊下个周起正式更名为枣读,发布日期将改为每周三期,敬请关注。如果朋友们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来论坛(bbs.izaobao.com)讨论。

[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07-11-15 09:54 编辑 ]
神仙小白猫 发表于 2007-12-4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5-4 10:37 , Processed in 0.0682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