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转帖]代课教师艰辛执着震动人心--70%代课教师月工资40元

[复制链接]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代课教师艰辛执着震动人心

南方周末   2005-11-03 15:19:55


甘肃渭源县张家堡小学代课教师王政明教出了76个大学生,村里三代人都是他的学生。每天,王老师都要护送小学生回家

  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义务教育经费:谁拿“大头”
  ●以“均衡观”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13年,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编者按
  “代课教师”先前被称作民办教师,随着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发力,东中部地区的民办教师几乎已不复存在。但在旷远的西部地区,我们的记者发现,还有一个庞大的“民办教师”群体存在,尽管他们的名称已改。
  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和那位动情上书教育部的县委副书记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被代课教师的贫困所震惊、执著所感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发愁。”这些代课教师,无愧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脊梁,也堪称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师资之困只是西部义务教育之困的一个缩影。“图自强,舍教育别无他途。”一百年前,满清重臣张之洞就做过这样的断言。现如今,大兴教育正愈来愈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同。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义务教育之局,相信不久即有大的改观。
    
  □本报记者 傅剑锋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甘肃省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每天一到办公室,都会在一堆来信中看一下地址,看有没有国家教育部的回信。
  三个多月前,他把含泪写下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寄给了甘肃省委与教育部。尽管至今还没有省委与教育部的直接反馈,但7月28日《甘肃日报》全文刊发了这一报告。
  这个报告的事实令人震惊: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
  代课教师是指在乡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在此前从教的临时教师基本被转正或清退。1985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农村因贫困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所以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
  这个群体在上世纪90年代曾引起过关注,此后代课教师也在东部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成为了历史,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像曾在大学从教、此后到渭源县委挂职锻炼的县委副书记李迎新,对代课教师的生存现状也只有一个概念上的印象。所以,当他在调研中目睹代课教师的现状时深为震惊:“我在调研中一次又一次地被代课教师的贫困所震惊、执著所感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发愁。好多次从学校或代课教师家里出来,我都要偷偷擦去泪水。”李迎新坐在县委二楼的办公室,望着飘着雪花的窗外回忆。
  
  “最老”的代课教师
  报告摘要———在他们(代课教师)中间,有一大批人是教学中的骨干,正是他们支撑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他们无愧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脊梁。
  年近四十的李迎新戴眼镜,系银灰色领带,胡子总是刮得很干净,在《定西日报》上有他的文化随笔专栏。一年多前他到渭源县挂职锻炼,此前是西北师大宣传部部长,曾长期从教。
  今年4月,渭源县委书记董建平批转了一份反映代课教师收入问题的材料,要求县委副书记李迎新作深入调研,李由此开始了一星期的调查。该调查也引发了今年10月下旬本报对李迎新及其调查对象的回访。
  那次调查,李迎新最先碰上北寨镇张家堡小学代课教师王政明。张家堡小学的七八个老师中有一半是代课老师,其中数个代课老师还是整个北寨学区的教育骨干。而王政明是这些代课教师中最老的一位,62岁,一脸皱纹,背也驼了,朴实得像个老农民。
  那天王政明很自豪地告诉李迎新:“村里孙子辈的人是我的学生,父母辈的是我的学生,连爷爷辈的人也是我的学生。”他1958年从教,那时张家堡小学就他一名老师。李迎新很惊奇:“按国家政策,你在1984年前参加工作,早该转正了?”王政明憨笑:“我错过了机会。”
  王政明刚从教时,学校四周常有狼群出没。他白天教书,晚上守校,闲时务农,公办老师来了又去,惟有他二十年多如一日。直到1984年学校又分来了几个公办教师,作为民办教师的王政明被辞退。1985年教师不够时又被召回,他的工龄也只能从这一年重新算起,这就是他后来没有被转正的原因。这一干又是20年,这20年他一直拿着40元/月的工资。
  这点工资使他在八九十年代供两个儿子上大学时变得很艰难,只有靠家里的农地收入。20多亩地都交给了老婆,“我因为要教书,许多应该男人干的活只能让这个苦命女人来干,女儿为了帮忙也辍学了。”王政明说起这些热泪盈眶。但他认为这一生的坚持是对的,因为这辈子他教出了76个大学生。他认为教书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寒暑假时,不用来学校我心里就会空空的,非要来学校转几圈才踏实。”
  这使李迎新想起了也是一辈子做代课教师的父亲:“他们的经历太相似了,当时我就有些触景生情。”李迎新的父亲解放前是游击队战士,解放后“听从组织安排”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1980年代初,李迎新考上大学,尽管那时学费低廉,父亲十几元一月的工资仍无法支撑。于是父亲辞去教职到小镇摆摊赚钱,他供儿子上完大学重回学校,却被人告知因教龄中断被取消转正资格。
  这种情况尽管在渭源县已属少数,但李迎新的眼圈还是红了:“你老已经62岁了,还盼转正吗?”王政明回答:“要说转正,以前有这个想法,现在没有了。干惯了教育,呆在家里闷得慌,况且学校里还需要我。”李迎新继续问:“这么多年来,你图个啥?”王政明很平静地回答:“我啥也不图,钱不重要了,就是为了孩子。我年轻时辍了学,所以一辈子的愿望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
  李迎新再也忍不住泪水,他掉头看向窗外,那些下课的孩子们正在小小的操场上欢快地奔跑与尖叫……
  梦想拿到300元
  报告摘要———代课教师大都说着这样一句话:发工资的那天是他们最难受的一天。看到公办教师千儿八百的领工资,属于他们的那份,仅仅是人家的零头,谁也不想去领,直等到会计把钱送到手里。他们说,那种滋味简直叫人难以忍受。
  王政明的两个儿子早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因此尽管工资低廉但生活压力仍不算很大。但对那些正需供养孩子上高中与大学的中年代课教师,微薄的工资已几乎使他们陷入了困境。李迎新因此在报告中沉痛地写道:“走进任何一个村子,假如村子里有代课教师,那他准是村子里最穷的人。”
  年近四十的代课教师李建新是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福和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该校的代课教师也占了全校教师的近半。李建新1984年9月成为罗家磨村的民办教师,但因故未被转正。因此,尽管渭源县有20年教龄的公办教师已能拿到1200元/月以上,但他这个代课教师的工资仍一直是40元/月。直到前两年他考取了大专文凭,工资才被升到80元/月。
  李建新多次获得县、镇两级优秀教师称号。在他家的墙上,挂着去年荣获县优秀班主任的奖状。每年他都会参加考上了大学的学生的一些谢师宴。他缺钱,但每次仍会送学生五元钱表示心意。“今年我们村的学生朱艳霞考上了大学,我举杯祝福她,她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时我看到她泪流满面。我很感动,觉得过去所有的受苦都值了。”
  但这些精神上的成就感丝毫不能缓解他的现实窘迫。现在他正在上中学的一对儿女,年学费共达3000元,而他80元/月的工资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只能攒960元,因此学费主要靠12亩地勉强供养。“已经十多年没有给两个孩子买过哪怕是一件新衣了。”李建新含着泪说。他记得只在女儿5岁时花5元给她买过一条裙子,在儿子6岁时花3元给他买过一顶军帽,此后他们的衣服都是希望工程捐助的旧衣服,现在住校的儿子生活费每星期只有6元。但儿子非常给李建新争气,曾获全国初中生化学竞争甘肃赛区第一名,上了高中后也从未下过全校前三名。李建新对此却又高兴又悲伤:“儿子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但如果考上了,钱从哪儿来?”
  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曾问他:“你凭什么坚持下来?你为什么没有出去找工?”李建新颇为感伤:“首先是我对转正还怀着希望,20年来我都相信国家总有一天会想到我们的。还有,我都快40岁的人了,大好的青春也全部在这上面了,打工也不可能有人要了。”
  同样20年来拿40元/月工资的会川镇本庙君安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谢毓新,生活压力比李建新更大。他的儿子正在读大学,每年的学费要四五千元,他已经连本加息借了2万元了。李迎新问,如果转不了正怎么办,他嘴唇蠕动了一阵说:“实话告诉你,我真有点坚持不住了。”李迎新就把这些实情写进了报告。李建新得知这个报告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就在邮局里买了一份,坐在邮局外的台阶上一边看一边流泪。带回家后,家人、亲戚、邻居都抢着看,奔走相告,说渭源来了“青天大老爷”了,代课教师有救了。
  看到这一报告后,华南师大附中的退休教师郑千一老太太流着泪给李迎新打电话,并捐助渭源的希望小学数万元经典教育读本,而长期支援西部教育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佩英联系热心人士给谢毓新寄了3000元。谢毓新在给李迎新的感谢信中说:“现在李书记把这件事摆在了阳光底下,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好了!”本报记者这次回访时看到,他把信的底稿和“中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的奖牌一同放在一个红色的盒中,这是他1996年获得的荣誉。
  当记者问他,给多少一个月工资就会觉得满足,他说是三四百元。这和大多数受调研的代课教师告诉李迎新的答案一致。
  
  中青年代课教师意欲出走
  报告摘要———对于他(一位代课教师)的坦率和真诚,我无言以对,即便是他说现在就走,又有什么理由留人呢?然而,如果没有他们,谁来支撑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呢?
  刘福荣告诉记者,他当时之所以讨得起老婆生得起孩子,是因为当时父母积蓄了一笔钱,而不少青年代课教师,连老婆也讨不起。
  这和西北农村的聘金习俗相关,部分青年代课教师根本付不起送给女方家庭1万至2万元的聘金。他们每年才四五百元的工资,即使不吃不喝20年也攒不到1万元,所以只能单身。
  和老代课教师王政明同在张家堡小学的代课教师刘秉章已经32岁了,也因付不起聘金至今单身。几次相亲中,他颇受刺激,他告诉记者:“几乎每相亲一次,女方得知我是代课教师,甩头就走。还有的抛下一句话,你40元一月的工资,是你养女人还是女人养你?”所以他想努力转正,贷了3000元款考取了大专文凭,并成为了学区的教育骨干。“但现在还是不能转正,不要说讨老婆,就是这3000元债,十年都还不完。”他叹了口气,“我们在学校不如公办教师,在农村不如农民,我们到底是什么人,我们也说不清楚。”
  北寨镇的代课教师王维宏今年已经39岁了,也是北寨学区的教育骨干,他颇为伤感地告诉前来调研的县委副书记李迎新,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己却每况愈下。并说下一学期自己也想外出,去新疆摘棉花或受聘私立学校。
  他的这个想法和北寨中学的青年代课教师陈廉儒直接相关。陈廉儒原来是该校高三的语文教师,前几年应聘到西北条件较好的酒泉一家私立中学,月工资2400元,早先家里穷得一塌糊涂,现在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盖起了一院青砖大瓦房。记者发现,陈廉儒现象已慢慢在渭源县那些有能力跳槽或打工的青年教师中扩散。
  这种现象让北寨镇的学区校长于建邦很不安。北寨公办教师有101人,代课教师54人。其中三个教育点各有一名教师,均在偏僻山村,公办教师不愿去,所以都是代课教师撑着。于建邦告诉记者,代课教师至少承担着学区一半的教育任务,他们一走,北寨学区就会崩溃。
  所以,每次开学时,于建邦就开始发愁。为了从感情上留住代课教师,于建邦从极其贫乏的办公经费中挤出钱,过节时给每位代课老师加送50斤面粉,劝说他们“要一切为了孩子”。这些行动感动了不少代课教师。
  但对于这些坚持下来的代课老师,于建邦校长的感觉和接受记者调查的其他校长一样心情矛盾:“我一个公办老师每天40元,而他们一个月才40元,严重的同工不同酬。从工作上我当然希望他们留下来,但从内心上又觉得太亏待他们了,很愧疚……”
  而有一所小学的校长,为了动员代课教师能够在开学时回到学校,年前就买上礼品挨家挨户去拜年。更有一些贫困村镇的学校,由于代课教师流失严重,不得不将一些初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请来当代课教师。
  
  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报告摘要——“代课教师”是一类不被社会所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农村的最下层,他们的收入连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却又不失作为“人师”的尊严。如果说要解决“三农问题”的话,那么“代课教师”是“三农问题”中最希望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报道,甘肃省现有农村代课教师3.2万多人,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西北师大副校长、教育学学者王嘉毅教授告诉本报,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代课教师共有50.6万人,约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他认为渭源的代课教师状况在西部很有代表性。
  为什么代课教师的待遇如此低下,渭源县为什么不拿出一定的财力解决这一问题?一开始,对基层不甚了解的这位挂职县委副书记李迎新也疑窦重重。
  但很快他弄清,想依靠县财政来解决渭源代课教师问题根本不可能。目前渭源全年的财政收入大约2000万元,只够付全县5000名教师及公务员一个多月的工资!其中教师占了3000多人,教育经费已占该县总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近亿的财政空缺,均要靠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
  整个甘肃的贫困市县的情况也相似。甘肃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一半是国家重点扶贫县,有60多个县(市区)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才能撑下去,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列全国末位,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尽管自1999年来,全省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上都在30%左右,但县级财政大大超出了这个平均水平。民盟甘肃省委的一份调查显示,甘肃有些贫困县的教育经费支出已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0%。就是说,这类县只要给老师发发工资,其他所有的公共事业就都将做不了。
  所以,渭源县针对这些代课教师,尽管已经多次召开过专门会议,准备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但终因财力拮据无法兑现。并且,县级财政为了减小财政支出,就开始严格控制公办教师的编制,以致一些师范毕业生因缺编当不上老师,而良莠不齐的代课教师长期撑着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这笔财政账是很容易算的,进一个公办老师所要支出的工资可以请10个甚至30个代课老师。
  李迎新对此反复在心里折腾:“渭源县基础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谁能帮助渭源县走出这一困境?”
  李迎新思考的结果,认为有必要修改我国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他说:“西部面临的财政困境,其实已经充分地说明,有关政策中规定让县级财政来负担义务教育的支出已经不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这样只会使越穷的地方越办不起教育,越没教育越穷。”他认为,义务教育应由国家财政来直接投资,才可能缩小教育上的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才可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资金困难造成的代课教师问题。
  他把这一想法在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上说了,一开始他那些事业有成的同学均没注意。他一下子就急了:“代课教师20年来拿着每月40元的工资,你们知不知道?农村教育已经很危险,你们知不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指着他们那桌丰盛的饭菜说:“这样一桌,对我们来说只是三四百元,对代课老师来说,就是一年的工资啊!”说到此处,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顿时一桌无语。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1103/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课教师李小峰:13年,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李小峰(右)与网民交流


  柿园子小学,秦岭深处的一所学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乡。学校全部家当是一间漏雨的教室和三间平房。13年来,李小峰是学校惟一的老师。

  13年里,他一共送出134名学生,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他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在孩子们身上延续。13年教师生涯留给他的,还有贫困的家境和每况愈下的身体。

  但他仍然在坚持,这对他而言或许已经成了习惯。他只想把手中的教鞭继续拿下去———教书塑造了他的人生。

  


  高考前父亲病逝,为还债他当了代课老师

  1992年,李小峰正读高三,在紧张的备考中憧憬着大学生活。5月份,父亲因病去世。办完丧事,加上父亲治病借的钱,家里欠了上万元债,生病的母亲还需要照顾,他只能寄望于来年复读再考。

  柿园子小学原有一名教师,教了一年后,嫌工资少不干了,30多名学生面临失学。村主任找到村里惟一的高中生李小峰说:“山外的老师嫌苦不来,乡亲们都希望你来教。”当时代课工资是53元,家里要还债,母亲也要人照顾……李小峰应承下来,终于没能再去参加高考。

  最初他住在教室边一间低矮的柴房里,没水没电。土木结构的教室四处漏雨,教具没有,教材稀缺,课桌破烂,三四个孩子挤坐一张凳子上课……

  李小峰到村里捡废砖头,摞起来,铺上一张纸,学生就当凳子坐了。1994年,他把自家的杨树砍了,为学生做了几个凳子。

  用了多年的黑板,几乎成了“白板”,他向母亲借钱换新黑板。母亲生气了:“你不给我钱,反倒找我要钱,不行就别干了。”但最后母亲还是掏出手帕,把里三层外三层包着的30元钱给了儿子。

  未婚妻嫌他穷退婚而去,他负气外出打工最终重回学校

  13年间,李小峰也动摇了好几回,甚至有一次离校出走。

  1993年父亲周年忌日,李小峰给孩子们提前放了学。下午,他趴在坟头,想起家庭的重负和没有实现的大学梦,痛哭失声。正伤心时,身后来了30多位村民,很多人还买来了纸钱、香烛。

  离去时,许多村民偷偷留下一元或两元钱。当时在柿园子村,许多人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肉,一两块钱已是乡亲们最诚挚的心意了。

  1997年,订婚多年的未婚妻退婚了,理由很简单:“一个月73块钱,以后能养得活我和孩子吗?”李小峰崩溃了———在山村,女方退婚被认为是男人最丢脸的事。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样子给人看。那年暑假,他在西安找到了一份月薪400元的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他很高兴,因为这相当于代课教师半年的收入。

  可没过多久,村支书带着几名村干部找来了。村支书跟他讲,“开学好几天了也没有老师愿意来,娃们天天到学校等你,你看能不能再回去?”

  一夜失眠之后,“为了不让孩子们一辈子只会在山沟里放羊”,李小峰又回到了学校。

  13年的坚持,送出去的134个学生4人考上大学

  13年来,作为柿园子小学惟一的老师,李小峰一直无可替代———不要说他走了,就是他病了、有事情了,课就没人上了。

  一次,李小峰上山砍柴,不小心砍到脚,被扶下山后缝了5针。第二天,他让家人用架子车将他推到学校,躺在床上看着孩子们自习。

  冬天的山区冰天雪地,一年级的孩子太小回家不便,李小峰便在学校煮玉米糊给他们吃,碗不够,大家就轮流吃。教室里太冷,他让孩子们呆在他房间里,生起柴火,最小的孩子则坐到床上盖起被子,大家围成一圈上课。对自己13年来的教学成就,李小峰十分自豪:柿园子村的孩子没有失学,送出去的134个学生,4个考上大学,“明年再考两个估计也没问题”。其他的孩子大多初中毕业或者初中辍学后外出打工,“一个月起码三五百元,总比呆在山沟里强。”

  2001年起,一些好心人知道了李小峰的事,给他和学校捐款捐物,这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没有工资的心酸。他也一直在努力通过函授自学,2000年他拿到了中专文凭,今年又拿到了大专文凭。


  代课老师将取消,教育局长说:“小峰不能让回去”

  今年9月,李小峰和几名代课教师到乡里开教学工作会。会上一位乡领导说,今年乡上财政非常紧张,代课教师的课要全部停掉。

  李小峰受到了“沉重一击”。但没过多久,有人告诉他,“教育局田局长说了,‘小峰不能让回去’。”一句话让他感到安慰。

  今年3月,李小峰成了县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县教育局局长田征带着30多位局机关干部和老教师来到柿园子小学,专门听李老师作报告。随后局长带头,捐给李小峰2400元,并送给学校一台彩电和DVD。

  “按国家政策,代课老师将会被全面清退。”田局长说,“不过蓝田县小学师资总体上比较紧张,一些偏远山区小学公办教师根本

  派不过去,只能靠代课教师,但又没有政策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

  而李小峰最大的愿望,则是“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西部农村的老师和孩子们,希望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孩子们不再上不起学,能在学校寄宿,也更希望自己能转为公办教师,一个月拿上四五百元,一家人能够吃饭。”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周末:以均衡观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0:54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傅剑锋

  代课教师的低工资与贫困令人震惊。而本报记者的调查表明,在甘肃渭源等贫困地区,代课教师仍然是贫困农村的教育支柱,如果失去这根支柱,这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就将崩塌。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地方,因为代课教师不满这种严重的同工不同酬而辞职,并致一些教学点停办。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嘉毅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国西部12省区市有逾50万的代课教师,以每名代课教师带 20名学生计算,他们至少承担了1000万农村孩子的教育任务。他们的素质、他们的去留,直接关系到这1000万孩子的命运,关系到义务教育在西部的命运。

  王嘉毅认为,在国家的宏观制度安排不可能立即调整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解决代课教师的眼前之困。目前,甘肃省对乡镇的招聘人员进行了成功的聘用制改革,提高了他们的待遇。这一经验可用到对代课教师的转正和聘用上。可考虑给优秀或有突出贡献的代课教师转正,提高中等水平的代课教师待遇,辞退低素质的代课教师,并对在职的代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

  他认为,这虽然必将增加省政府的财政预算,但因为甘肃的代课教师只有3.2万人,以最高限每人每年增加1万元收入计算,最多也只多支出3.2亿元。这个数目对一个省级财政不会造成结构性冲击,但却可对农村教育带来结构性改善。

  另一个解决办法,他认为可设立一个半官方性质的代课教师基金会,由中央政府出资一部分,号召社会捐赠一部分。他和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有相似的看法:因为代课教师的总人数不是特别大,所以这应该是“三农问题”中最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

  据《现代教育报》报道,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村小学共有代课教师约60万人。王嘉毅算了笔账,仍以给代课教师每人每年增加1万元计算,全国60万代课教师,也只增加了60亿元工资支出。

  但这并不是治本方略。

  事实上,义务教育的城乡失衡、东西失衡已越来越明显。教育部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年5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民盟甘肃省委的一份调查报告则对教育部的“均衡发展”理念作了遥相呼应的阐述:这种均衡应是给予农村教育以“ 国家公共事业”的身份和待遇;这种均衡应是国家教育财政向农村倾斜,补偿几十年来历史的欠账;这种均衡就应是城乡享有一样的入学机会,保障教育财政平等、教育条件平等和成功机会平等,使国民教育成为社会公平的标志。

  这种均衡观衍生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衍生于有关公平与正义的人类普适价值,且是调整义务教育制度安排的观念前提。

  在这种均衡观下,民盟甘肃省委的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制度设计。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现实,说明目前由县级财政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制度设计出现了“不适症”,这是由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不稳定造成的,所以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上改为中央或较高层次的政府比较合适。

  报告介绍,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都曾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责任定在基层地方政府,这种低重心的投入体制给基层带来沉重负担,造成义务教育办学困难。后来,这些国家调整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强化中央、联邦和高层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事权,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确定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后,重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也甚为必要。报告认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可采用教师工资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办公经费由省财政分担,基本建设和危房维修由地、县、乡财政按比例分担的模式。

  因为,如果教师工资由省或中央财政发放,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就从过去重视对义务教育的实物投入转向对人的投入,会使教师队伍在获取工资方面不再受地方财政局面的影响。而地方政府由过去对人(教师工资)的沉重投入,转变对物(教室等硬件)的投入,负担变轻,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也直观,易于诱发他们对教育的投入热情。

  如果这样的制度安排能最终达成,那将不只是对60万代课教师与1200万农村孩子的福祉,而将是对整个中国农村、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福祉。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代课教师:面容渐老可我精神不老

http://edu.QQ.com   2005年 11月 16日 11:05   来源:新华网  


记者近期在甘肃省白银市、定西市、陇南市等地采访发现,这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上承担教学任务的大多是代课教师。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全省有3.2万多名代课教师,他们承担着100多万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

然而,除了200元左右的月工资外,他们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条件差、待遇低、生活困难,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得不面对成为“另类贫困户”的尴尬。


17年:从45元到200元

如果不是他那只花了300元至今还未治愈的红肿的右眼能引起别人的稍许注意,他不会被别人关注。再普通不过的他,更有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四处觅活的务工人员。

他是革命老区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乡常山小学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名叫王建林,1988年他被聘为常山教学点代课教师以来,工资从最初的45元涨到现在的200元。1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中国农村最小的教学单位。

近日,记者从会宁县城出发经过一番折转,又在半山腰的土路上几经盘旋,接着步行十几分钟后到达汉家岔乡常山小学教学点。记者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由一位教师讲课,这是中国农村典型的“复式教学”。


转正:艰难之事

多年来,王建林一直是代课教师,虽然取得了中师文凭,但他要与应届毕业生一同去应对转正考试,他心里觉得有点悬。“英语没学过,一些新知识我掌握得又不多,想考过恐怕难。”

尽管如此,这位乡村代课教师依然坚持他的梦想。

“1987年我哥哥从民办教师岗位病逝后,1988年乡上聘我到这里当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17年,我不追求条件、不追求享受,只想着把一茬一茬的学生带出去,这是看不见的价值。”王建林说。

记者了解到,王建林的母亲多病,妻子一人承担着家里20亩山地的农活,他还要供养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哥哥的两个孩子。“一个月200元工资当老师值吗?”记者忍不住提到这个问题。

“200元工资还是去年底才涨的,这些钱还不够蘸盐(当地方言,意为不顶用),但是人活着总得有个目标,我喜欢这个职业,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的心也像是童心,面容渐老可我精神不老。”

王建林说:“我自己已是40岁的人了,考虑自己的前途不如考虑孩子们的前途,”他说,“只要我在一天,学校门就要开一天。”

常山教学点一学期的学杂费只有600多元,学生们的活动用具只有两件:一根跳绳、一个小皮球。泥土砌的乒乓球案已在风雨侵蚀下面目全非。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常山教学点去年在全乡30个小学教学评比中,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评比三项都取得了第一,从这个教学点上出去的学生已有十几名考上本科院校。赵主任说,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建林积极探索复式教学方法,他的一篇论文去年还获了奖。

会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个县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3.58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200多人,硕士学位1000余人,目前全县还有近17万在校学生。


破败不堪的教师宿舍

代课教师:谁来关心谁来爱?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农村代课教师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占的比例更大,定西市代课教师占农村小学教师的46.12%,庆阳市32.74%,白银市占28.76%,陇南市康县农村代课教师占38.5%,这个县两河镇共有小学教师56人,代课教师就有28人。

“代课教师的产生主要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说,“这几年随着西部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长足发展,使得乡以下的教师愈加缺乏,但又有普及两基的重要任务在肩,在合格教师无法补充的情况下,各地的乡、村想方设法从当地找有一定知识水平,比如高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的学生,聘请他们作为农村学校的代课教师。”

王利民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拮据,无法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正式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放标准足额的工资,这就迫使当地政府难以接受正规毕业生到农村当老师,正规毕业生也不愿去农村,这样乡镇一级只能通过很低的工资招聘一些代课教师。他说,兰州市永登县一个乡村的小学9名教师中有6名是农民。

据甘肃省教育厅师范处负责人介绍,代课教师是继民办教师之后,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及又一轮学龄人口入学高峰而产生的。尽管这一群体的来源、构成及社会因素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但他们确实缓解了甘肃省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短缺的困难,解决了甘肃省中小学生入学高峰的燃眉之急。


“逐步辞退”:甘肃省最少需要十年左右时间

这位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全省最少有3.2万多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含乡、村、校聘请的),这些农村代课教师承担着100多万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省小学生的1/3。因此,代课教师的素质、工作积极性、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到全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说,农村大量代课教师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降低了农村小学、初中的质量,影响了农村乡以下中小学少年儿童的发展。

据了解,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代课教师是要被逐步辞退的。但从甘肃省的实际看,这一“逐步辞退”的过程将会比较长。从全省教师的缺额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来估算,甘肃省要完成辞退代课教师这一历史任务最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对代课教师这一庞大的群体若以冷漠、无视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无疑将不利于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王利民说。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量捐助汇甘肃、陕西 西部代课教师感谢全国

http://edu.QQ.com   2005年 12月 01日 11:22   来源:南方周末   傅剑锋

甘肃省委书记对本报报道作出批示
教育部指出代课教师问题会更快解决

这辈子最感动的日子

11月28日,甘肃渭源县的山区温度已降至零下十多摄氏度。本报记者翻越连绵的黄土坡,重访有4名代课教师的张家堡村小学。

代课教师王政明最迫不及待想告诉本报记者的是,这些天他收到大量热心人的来信,"老师们都是争着看,传着看,反复看,甚至流着泪看。"坐在教师办公室火炉旁的王政明,说起这些来信,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62岁的王政明是本报11月3日《代课教师艰辛执著震动人心县委副书记动情上书教育部》一文中提到的代课教师群体中最老的一位。在北寨镇张家堡小学的40余年从教生涯中,他的学生已有76个考上了大学,但他的月工资从未超过40元。

北京博士朱雅娟的来信被王政明和张家堡小学的校长一口气读了3遍。"校长太喜欢这封信了,看完后到现在都没还我。"王政明说起这封信就像孩子说起他最珍爱的宝贝。朱雅娟博士在信中告诉王政明,她在陕西农村长大,深深理解西部代课教师的艰辛与执著,所以她这个穷学生把发表博士论文的400元稿费全部捐了出来,其中200元寄给王政明老师,另200元寄给本报另一篇报道中的陕西代课教师李小锋。

为了省去王政明回信时的邮资,她还特地附上一张贴有邮票的明信片。与朱雅娟相似,南京审计学院一群大学生也在信中夹了一张1.5元的邮票。但王政明把这些明信片与邮票都留了下来,他告诉记者:"这些东西太珍贵了,怎么舍得寄回去?我要留下来永远作纪念。回信我另外掏钱。"下转第8版上接第3版

而最让王政明意外的是,他还收到了小学时最要好但失散了50多年的老同学来信。老同学叫李贵生,重庆作家。这位作家表示明年春天一定回家乡,详细调查家乡的代课教师情况,写本书吁请全社会关注。

"现在一下子有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这些天成了我这辈子最感动的日子。"王政明满脸的皱纹与银白的胡须根,在阳光下发散出苍老的暖意。


西部代课教师感谢全中国

与王政明相似,其他在报道中提及的代课教师,也收到全国各地的大量来信与捐款。

13年来一人撑起一所山村小学的陕西代课教师李小锋,收到的捐款已有5000多元。他为此专门做了"爱心账本",对这些捐款中什么钱花在家用上,什么钱花在学校里都作了记录。"孩子们收到热心人寄来的学习用品开心得很,有些自动铅笔好高级,不但孩子们不会用,连我都没见过。"李小锋在电话中哈哈大笑。

但李小锋也有遗憾:"我多么想写信感谢他们,可是不少捐款人连地址都没留。现在我除了继续教好孩子,真找不到其他办法报答他们了。"

甘肃渭源福和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李建新则没有这种遗憾。此前将近20年,他也一直领着每月40元的工资,直到前两年拿到大专文凭,他的月工资才涨到80元。本报报道后,他收到本报热心读者共5000多元的捐助,这些捐助基本都有真实的姓名与地址,所以他可以一一回信感谢。

有位日籍华人还在给李建新老师的信中说,准备在确认真实地址后给渭源代课教师群体提供更多的资助,"你们的问题,范围之广和程度之重,已经不是我们个人力量所能解决的,但是作为我,能帮一个,这世界也许就多一份光明。"

福州同济医院的一位医生与北京首都机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均在给李建新的信中表示,愿意资助李建新两个孩子上大学。

李建新正在读高三的儿子李自龙,成绩在渭源二中9个高三理科班中从未下过前三名。但此前他一直发愁不知如何交昂贵的大学学费。"但现在我有底气实现自己的愿望,去考清华北大了。"李自龙在教室外信心十足地告诉本报记者。

为了使这种捐款有更大的受益面,渭源县会川镇学区把湖南武先生的1万元捐款拆分给14位家境特别困难、教龄在10年以上的代课教师。同是获助者的侯军权和李牧丁夫妻俩均是代课教师,家境赤贫。去年侯军权无奈辞职打工,但当他拿到学区分给他们夫妻俩的1000元捐助时,主动要求重返讲台。渭源县教育局负责人称,从全县来看,侯军权现象也不是特例,因为代课教师们正在看到从社会到政府给他们的盼头。

曾经调研代课教师困境并上书甘肃省委与教育部的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也深为感动。他初步统计,目前仅渭源代课教师收到的社会捐助就已超过10万元,还有不少热心读者与富裕人士承诺将再捐10万元以上。更有广东顺德的打工者房天鹏,他在11月29日生日那天,给渭源的代课教师和小学生们汇去了满满一箱唐诗宋词与学习用品,他说这是为了使生日过得有意义。李迎新感叹:"我真想向国内所有的热心人士与海外所有的爱国人士深深作个揖--西部代课教师感谢全中国!"他们的未来

但捐助所能惠及的常常只是一些被媒体关注的代课教师与学校。而渭源县委已经提出了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案。

渭源县委书记董建平介绍,11月18日,渭源县委常委会已通过给代课教师加工资的决议。这一决议将根据代课教师的资质情况与学历,酌情把代课教师的月工资提高到120元/月至300元/月,并在明年施行。但董建平也为财政将要多支出的80万元发愁,他坦承,只能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暂时解决。今年,按国家政策取消了农民相关税费的渭源县财政收入下降到900多万元,这只够支付全县教师与公务员不足一月的工资,作为"国扶"贫困县,渭源也只能更为依赖国家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所以,这项政策还隐藏着极大的财政脆弱性。

那如何有效保障对代课教师的工资支出?11月14日,国家审计署兰州特派处已对渭源县及甘肃省其他3个代课教师较多的县进行审计。特派处有关审计员告诉本报记者,这项因领导重视代课教师问题而临时增加的审计工作,目前结果尚未出来。

而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上,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已在11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原则性答复。章新胜说,代课教师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程中,也会更快地得到解决。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应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全面推行农村的教师聘任制,包括让有教师资格证的代课教师参与竞聘,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提高教师待遇到当地公务员的水平。

本报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获知,教育部在向全社会作出这些原则性答复时,还专门要求该厅对甘肃省代课教师问题作专题调研,以供国家宏观决策时参考。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甘肃省委书记苏容与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李膺也对代课教师报道作了批示,要求甘肃省教育厅拿出可以切实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尽管这一调研还在进行中,但甘肃省教育厅的有关负责人还是向本报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他透露,需要改进过去对代课教师的简单"清退"方式。甘肃省教育厅拟在新的清退政策制定上,另一方面,逐步实行教育部要求的教师聘任制。具有教育资格证的代课教师,将可以和师范毕业生一同参加招聘考试,并且考虑到一些代课教师年龄已大,会在考试中作适当的政策优惠,以使他们能真正公平地和师范毕业生竞争,考试合格的代课教师将被转聘。这样的政策也正是有教师资格证与较高学历的代课教师李建新、刘秉章、李小锋等代课教师所企盼的。

另一方面,对没有教师资格证或者考试不合格等需要"清退"的代课教师,将根据他们的教龄长短、历史贡献大小,实行合理的补偿。该负责人的初步设想是,补偿资金应由省、市、县各级财政各出一部分。对像王政明这类已经年老体弱又贡献多年的代课教师,这样的政策考虑显示出应有的公平与温情。

这位教育厅官员还说,代课教师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和地方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视,尤其是未来国家对西部教育投入的倾斜,贫困农村也将完全拥有正规教师,代课教师这一群体必将逐渐消亡。

事实上,这一消亡的趋势在整个西部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以甘肃为例,2003年甘肃还有3.2万名代课教师,而两年后的今天,甘肃代课教师已降至2万名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时评:代课教师超低工资背离社会法治原则

--------------------------------------------------------------------------------
新浪教育频道

  甘肃省渭源县县委副书记李迎新经过调研写下了《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这份调研报告指出,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11月3日《南方周末》)

  据报道,他们中间有一大批人是教学中的骨干,正是他们支撑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在我们看来,他们无愧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脊梁。但他们的收入甚至不足以养活自己,成为当地最穷的人。贫困不仅在物质上剥夺了一个脑力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待遇,而且也影响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尊严。

  代课教师即计划经济时代的民办教师,这是两种户籍制度的产物。当时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又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和吃商品粮的指标,于是,在农村聘了一些半农半教的教师,简称“民办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在生产队里拿工分(一般都按整劳力拿工分,有的还略高一些),一方面由县教育局发一点补贴,分8元、10元、12元不等。虽然各生产队分值不同,但一般说来民办教师的收入每月也在40元左右。那时大学毕业公办教师每月工资是50多元,中师毕业生是40多元。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收入差距不大。

  当时,有的生产队分值高,队里分农产品价格低,民办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有比公办教师高的。因此,那时也常有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指标,还有人不愿意转呢。应该说那时民办教师为教育作出的贡献,与他们获得的报酬是相当的。不过那时人们很少议论报酬,更多谈奉献。但实际上,经济杠杆也在起作用,民办教师工作比较安心,有了缺员,争相替补的大有人在。民办教师的安心,也使得当地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按劳取酬的原则已经写入了《宪法》。劳动后收取相应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认为,西部出现的代课教师贡献与报酬严重失衡的现象,不管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理由,都涉嫌违反我们的现行法律。

  国家制定了《劳动法》,并把“工资”列为其中的一章。《劳动法》规定了“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每个省市自定工资最低标准。那么,代课教师月“工资”是否符合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呢?另外,《劳动法》中明确指出,工资水平要考虑到“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等,那么这些代课教师的收入符合上述的三条规定吗?

  报道中也指出,光凭这点收入,代课教师绝对养活不了自己,年轻的找不到对象,有儿女的难以供给衣食。特别荒诞的是,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李建新的一对儿女上中学的年学费共达3000元,而他一个月的80元工资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只能攒960元。报道中提到代课教师最怕发工资,当地公办教师如有20年教龄的,每月收入在1200元以上。做一样的工作自己只能拿人家的一个零头,两者相差二三十倍。这已经违反《劳动法》中关于“同工同酬”的规定。

  西部代课教师的低收入,从经济上说是对他们创造性劳动的剥夺。我们不能满足于对他们奉献精神的颂扬,应该从法律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并把欠他们的那份收入还给他们。

  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正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开发的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一个基本常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教育是基础性的事业,没有因教育而对人的素质的提高,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当我们面对一群经济拮据的代课教师时,国家应该考虑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安心于教育事业。如此,他们的报酬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利益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的未来,不可等闲视之。
 楼主| 素馨 发表于 2006-11-1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清退2万代课教师 蓝田模范教师也将下岗

http://xian.QQ.com 2006年09月13日13:49 新华网

新华网讯(记者 陈钢)根据国家政策,陕西省将逐步清退现有的2万多名代课教师。但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工资微薄的代课教师目前仍然担负着主要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家长担心清退代课教师会影响孩子上学。

家长:代课教师走了,公办老师一定能来吗?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有44.8万人,其中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大约有30万人,占农村公办中小学教师总数为5.9%。代课教师为我国农村教育做了一定的工作。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代课教师担负了主要教学任务。尽管教育部表示在清退代课教师的同时,要求各地确保农村学校合格教师需求。但不少学生家长还是表示出了担心。

据陕西省有关部门公布的情况,陕西省代课教师数量已由2000年的5.7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左右,目前正在按照谁聘任、谁管理、谁清退、谁做思想工作的原则加快清退。在蓝田、周至、临潼、商州、陇县、清涧等县区的一些偏远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许多学生家长担心清退代课教师会让孩子没处上学。

蓝田县辋川乡东杆村村民毛凤玉担心地说:“李小棚老师走了,公办老师一定能来吗?能在这里安心教书吗?”

东杆村教学点共有1至4年级的19名学生,代课教师李小棚是唯一的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03元。毛凤玉的孙子魏航在东杆村教学点上小学一年级,她说:“东杆村交通不便,学校离公路还有10多里山路,要不是李老师,去年秋天娃娃们就没老师了.”一年级学生王鹏的母亲魏导利说:“如果能派来比水平高的老师代替李老师,当然是好事,就怕没人愿意来,来了不好好教,耽误了孩子学习。”

在陕北清涧县折家坪镇滴水崖小学,身为校长的高青梅是6年级学生家长集体聘请的代课教师,她的教龄已有20多年。一些学生家长表示,如果高青梅老师走了,恐怕学校的教学质量会下降,他们愿意继续出钱聘请高老师教书。

陕南山区商洛市商州区孝义镇李家河滩村3组的教学点——潼关凹小学,2004年初就被要求撤掉,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里的孩子上学确实困难,经村上多次请求才得以暂时保留,但维持到2004年9月,教学点还是被撤掉了。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去了山下的李家河滩村小学,当年学前班的5名学生,年龄大的3人进了李家河滩村小学一年级,2个小的只好辍学在家。

2005年,李家河滩村3组的8名孩子到了上学前班的时候,6岁的李家希的父亲李志成就和其他孩子家长一同去找村干部商量,村干部又找到镇上,最后作出决定,由这8户农民共同出资,请一名教师给孩子们上课。去年9月1日开始,家长们聘请了邻村有十多年从教经验的女教师姜引卓来教孩子,每月工资200元。李志成说:“只要娃能上学,多掏些钱也愿意。”


代课教师:我们走了不要紧,只要娃娃有人教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小学地处半山区,共有330名学生,在编的16名教师中1人长期病休,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以每月150元的工资聘请了田海周、赵叶红两名代课教师。今年31岁的田海周说:“代课教师工资待遇本身就很低,清退后另谋生路,压力不是很大,只是希望公办教师能尽快补充上。”

殿镇村小学校长邓兴业说,目前殿镇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接近50岁,2名30多岁的代课教师是年龄最小的群体,担负着重要教学任务,如果不能尽快补充教师“新鲜血液”,把他们清退后会留下一定的空白。

周至县是陕西省代课教师较多的县份之一,到去年底共有代课教师862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0%。目前,周至县共有中小学317所,近几年全县教师队伍每年接收大学毕业生200多名,每个学校平均不到1人。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很多人愿意从事教学,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难按照实际需要招收,造成这些年教师队伍“入不敷出”,再加上新来的教师集中在城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员严重,“替补型”的代课教师才大量出现。

近3年来,周至县集贤镇总共分配来4名大专毕业生,全部进入了初中,但教师队伍每年自然减少10人左右。全镇教师编制299人,去年底只剩266人在编,其中还有约40人因为生病等原因而“在编不在岗”,目前12所小学师资普遍不足,只能靠19名代课教师适当弥补。集贤镇党委副书记强应道说:“像集贤镇这样比较偏远的地区,清退代课教师的难处,主要不在于他们愿不愿意离开,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缺员状况能否尽快改善。”

在蓝田、陇县等山区面积大的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实际上的缺员均不同程度存在,绝大多数代课教师出现在正式教师难以派去的偏远地方。在关中地区西北部的陇县,共有207所中小学校,拥有46134名学生、专任教师2374名,师生比例为1:20,基本符合教育部的编制规定。然而,教师总数够了,但分布不均衡。大量教师集中在城区和交通便利的塬区,在一些师资不够的山区,教育局把缺额交给乡镇教育部门,让他们自行聘请代课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以确保每一个山村适龄儿童不至于失学。全县44个教学点,大部分是1人1校的,260名代课教师无一例外,全在偏远山区。

蓝田县一些乡镇干部表示,虽然县上要求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要到山区工作3年,但山区与山区也有区别,最偏远的地方恐怕还是派不去。 

基层教育部门:允许聘任优秀代课教师亟须操作办法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清退绝大多数代课教师的过程中,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以合理的工资待遇聘任部分代课教师继续教学,是确保少数偏远地区正常教学的重要措施。

位于关中和陕南交界地带的蓝田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目前全县代课教师共有291名。全县117个“一人一校”为主的教学点,绝大多数是靠代课教师支撑的。

蓝田县山岭面积占80%,很多乡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受学生年龄特点和家长意愿等条件制约,撤校并点工作短时间难以全部完成。由于条件过于艰苦和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缺编,很多教学点一时也难以派去正式教师,再加上很多家长担心新来的教师难以安心教书,一些代课教师被清退后教学点将面临无人替代的难题。

“蓝田县将根据政策要求,加快清退代课教师”,蓝田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陈义龙说,“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家允许根据需要,对其中一部分有相关资格的优秀代课人员进行招聘。”

根据国家政策,清退代课教师的过程中,对于学历合格、素质较高、取得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新聘教师公开招聘。通过这些形式、手段和办法,来解决某些地方存在的,特别是农村地区存在的中小学代课人员的工作。

位于秦岭深处的蓝田县九间房乡柿园子村教学点,共有25名学生,代课教师李小锋作为这里唯一的老师,已从教14年。14年里,每月只领103元工资的李小锋共送出134名学生,其中4个考上了大学。李小锋说:“如果能给我一个考试的机会,转为正式教师,或者聘用教师,每月工资能拿到500元,我心甘情愿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教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曾经在山区从教过的陈义龙说,像李小锋一样,蓝田县一部分教龄达到10年以上的代课教师,长期工作在最偏远、艰苦的地方,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当地的生活环境,有献身教育的愿望,政府部门应该给他们一定的机会进行考核,合格后进行正式聘用,给以应有的工资待遇。现在缺的是这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操作办法。

在陇县、清涧等贫困县区,一些教育工作者表达了与陈义龙相同的愿望。陇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学期开学分配老师是最头疼的事情,谁留城里、谁去山区,很难作决定。不愿意去山区的,即使分去了,也能背着行李跑回来,有的甚至宁愿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清涧县的一些代课教师说,各地都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但短时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不如把有资格、有能力的代课教师这个资源利用好,希望上级部门能尽快出台考核聘用代课教师为正式教师的具体办法。
小谭 发表于 2006-11-1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
朦朦 发表于 2007-1-2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民办教师致敬~~
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教育制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4-29 10:51 , Processed in 0.0693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