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分享9】邓飞:做公益需要“视辱如常”

[复制链接]
心宁 发表于 2014-5-29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宁 于 2014-5-29 14:57 编辑

1368494693455.jpg




邓飞,1978年生,湖南沅江人。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现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2011年2月,发起“微博打拐”社会运动,后陆续发起“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运动”、“大病医保”、“暖流计划”、“中国水安全计划”等公益活动,被誉为“公益事业的拓荒者”。2013年芦山地震期间,带领四个团队进入灾区开展救灾援助工作。


★先驱语录

★民众看重的是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公开,能不能接受批评和监督。红十字会也在解决透明度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次也应该看到红会的努力和诚意。

★大量捐款流向民间公益组织,势必对民间公益组织形成另一个角度的逼迫,民间公益组织需要更大程度地提升其执行能力,从而不去辜负民众的期望,否则也会遭到质疑、批评和不信任。

★用监督去推动社会,我们可能制造了更多愤怒情绪,但如果用爱和善良去建设,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收获的就是爱和善良,这也是一种良好改变社会的方式。

5月6日上午,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第一中心小学举行了升旗仪式。这是震后的一个复课仪式,“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也站在人群中望着飘起的五星红旗。

半个月前,4月20日8时02分,当芦山地震的消息传来时,邓飞正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中欧国际商学院的开学典礼。曾参与过汶川地震报道的他连夜赶往成都,“自己能做什么?‘免费午餐’又应该做什么?调派什么人上去?那边需要什么物资?什么是政府来不及做的?”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二天凌晨他便赶到灾区,随行带着的有“中国水安全计划”团队调集的净水设备,有“暖流计划”团队募集的一万多双鞋,有“免费午餐”团队提供的热饭热粥,还有“大病医保”团队为全县伤残孩子提供的医疗资金……

邓飞和四个团队一直在灾区忙碌着。他们的“免费午餐”救助了1400多个孩子,每当开饭时,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前都会排上长长的队,有时邓飞也会捋起袖子站在那里盛饭。作为四个团队的“总指挥官”,他四处奔波,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每次电话打过去时,总能感觉到那头的气喘吁吁和嘈杂声,他正在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的路上。

与5年前的汶川相比,这次灾区的土地上出现了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行动颇为引人注目。与此同时,质疑声依然存在,尤其指向渐失公信力的官方慈善组织。然而,当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一举一动争论不休,纷纷将信任投给民间慈善组织时,邓飞却注意到“在灾区我看到的除了民政部救灾帐篷,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了。”在他看来,现阶段无论是民间公益组织还是官方公益组织,都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邓飞在2011年春天发起的“免费午餐”项目早已成为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在这次救灾过程中依然如此。“我们的四条线都实现了官民合作,我们把政府的、官方的资源团结一起投入支援,并且分担责任形成了很好的模型。”他说。


官民公益决非你死我活

《国际先驱导报》:这次救灾过程中有人说官民慈善在赛跑,民间公信力跑到了官方前面,你在灾区有什么感受?

邓飞:我觉得这个也没办法去比较,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大家都是为了扶危助困,都在为国家分忧。

Q:那么你怎么评价此次救灾过程中官方慈善组织的作为?

A:官方组织它有好多年的积累,它的质量和布局都会比较完善,作用也会更加重大。这次救灾过程中,像红十字会也在努力弥合公众信任,他们的表现是需要我们认可的。前几天在天全、宝兴、龙山等地,我看到这些地区的救灾帐篷几乎都是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提供的,他们的网络发挥了应有的高效率。对于公众对红会的那些议论,我的意见是官民公益可并生多赢,非你死我活。

Q:但民众对他们的公信力还是有争议和质疑?

A:我们任何公益组织去执行一个任务,都会存在争议,这是必然的。为什么红会的一举一动大家都会批评和质疑?这主要和它官方的一个属性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原因。

而对于民间公益组织,更多的民众没有能力去判断或者也不会过细地研究谁的执行能力更强,民众看重的是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公开,能不能接受批评和监督。红十字会也在解决透明度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次也应该看到红会的努力和诚意。

现在我注意到大家对待红会的议论是公益应该交还给社会、交还给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性质到底是要民间还是官方比较好,我还没有去研究。比方说民间公益组织通过执行来表现能力,并不意味着民间组织天生就很强,还是要通过具体的项目来检验。但是,对于公益慈善,如果不能交还给社会,如果一定按照体制内的运行方法,那就必须接受社会对你的猜忌和批评。


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

Q:“免费午餐”是官民协作的很好的个案,这次在四川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A:这次在四川天全实施的“灾区学生营养午餐”,按照我的设想,整个计划将通过“四方合作”的模式完成:当地政府除落实每名学生每餐3元的国家财政补贴之外,同时负责出资在学校建设厨房及食堂,为计划实施提供场所;南方公益“幸福厨房”负责置办厨房电器等,充实厨房设施配备;“免费午餐”在湖南广播电视台“芒果V基金”的资助下,提供学前班学生的营养餐费、学校老师的午餐费用以及聘请厨工所需工资等费用;学校只需自理水电煤气等费用,协助以及监督计划的运行。

Q:合作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问题?

A:我们合作的很愉快,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因为程序比较流畅,所以效果也很明显。

Q:你理想中的官民合作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A:李克强总理说过,“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政府要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情”。

政府不是万能的,它做不好的事情,市场不愿意做的,咱们社会可以发挥作用,成为补充力量。

我们中国现在有很多社会问题,我们不应只是抱怨和指责,我们还可以行动起来。发现问题以后,联合社会各界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去执行,最后可以联合政府,实现政策的改变。像我们“免费午餐”,在“免费午餐”行动的影响下,国务院在2011年宣布拨款160多亿元,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民间慈善做不好同样会受质疑Q:这次救灾中,有很多人通过壹基金、还有你的组织来为灾区捐款,你觉得相对于官方来说,像你这样的民间组织有何优势?A:我们的优势是在于我们在筹款的时候没有任何特权,完全依靠我们的公信力来求得发展。而建立公信力需要一个持久的良好的行为。以前,我做记者做一些报道会有一些忠实的读者,做公益之后我们坚持公开透明,一点一滴都被监督,所以“免费午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诚信、公开、透明是现代公益的“标配”。Q:人们将信任给了民间组织,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A:这样就会促使慈善组织回到一个正常的秩序,我们做了一个依赖公众捐款的一个组织,它必须要向公众作出交待,并且只有通过它自身良好的表现才能保证捐款顺利进行。大量捐款流向民间公益组织,势必对民间公益组织形成另一个角度的逼迫,民间公益组织需要更大程度地提升其执行能力,从而不去辜负民众的期望,否则也会像红十字会那样遭到质疑、批评和不信任。这样一来,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优胜劣汰,会逼迫每一个公益组织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Q:如你所说,官民慈善做不好都会受到质疑,那么如何去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呢?A:现在要提高中国公益的公信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来说,我们的社会是缺乏公益文化基础的,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或者偏见。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氛围是不信任的,所以公益界才有不停的负面新闻出现,都在伤害着公众对公益的信心。如何去塑造或者重建公益的公信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现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和配套还没有完善,需要时间去积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看到整个公益界的努力,不管是官办基金会的制度创新和透明度的提高,还是民间公益组织的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都在提高。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下,公益慈善组织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今年是中国慈善的重要一年Q:当初你为什么要从记者转型到做公益慈善?A: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微博这个新工具的出现,让我成功地帮助找回了一个被拐卖的深圳孩子。这次经历让我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后来我就发起了“微博打拐”活动,希望帮助更多被拐卖儿童的家庭找回孩子,再接下来就是“免费午餐”、“大病医保”、“中国水安全计划”等公益项目。这样一步一步做下去我发现,以前我们只有思考力和话语权,没有执行力,但自从有了微博之后,我们可以变成一个号召者,能够发起一场社会运动,团结很多人一起去改变。所以,我决定把建设性的监督变为建设性的建设。用监督去推动社会,我们可能制造了更多愤怒情绪,但如果用爱和善良去建设,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收获的就是爱和善良,这也是一种良好改变社会的方式。Q:通过你的经历,发现中国慈善发生了哪些变化?A:中国慈善民间这一块表现的越来越良好。经过新的积累,国家对民间慈善和民间力量也给予了更大的空间,促使它们形成了中国社会一股重要的正面力量。而它们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从另一方面也在逼迫或者引导官方的慈善组织不断提高自己。这样以来,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竞争关系,共同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力。Q:在做公益慈善这条路上,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A:最大的感触就是“视辱如常”。这是曾国藩的一句话,意思是要做大事的人,事情做得越大越多,你出现的问题可能就更大,遭到的批评和质疑也会更多。如果一个人选择做大事,做不平凡的事情,就要忍受得住批评和羞辱。Q:现在在中国做慈善的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是在说做慈善很难,你觉得呢?A:是挺难的。因为你要让很多人加入到你的行动中来支持你,还要大部分人满意。其实,在我看来观念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做慈善就是通过公益激活人的爱心和善良,帮助人们建立合理的价值观,让人们能够同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Q:中国未来的慈善之路?A:今年,中国慈善表现出来两个特点,一个是官方公益慈善遭到了冷落,它们会更加反省自己,提高透明度,回归到公益组织的本质,更好地去服务人群。另一个是民间公益组织得到了巨大的捐款和支持,今年算是中国公益慈善非常重要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一年。我能够理解中国国情,但是我相信最后公益慈善还是会回归民间,政府就是政府,社会就是社会。(记者 陈娟)





 楼主| 心宁 发表于 2014-5-2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宁 于 2014-5-29 14:58 编辑





文章出处: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wh/dt/2013516/39489_2.html



听听别人讲,想想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公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4-28 05:05 , Processed in 0.0742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