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转贴)代课教师:如果公家让干 我们会一直干下去

[复制链接]
默然 发表于 2007-9-1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代课教师:如果公家让干 我们会一直干下去   
(转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09:55   中国青年报

方爱民、方翠梅和学生一起跳绳。

方爱民喜欢用自己种的向日葵招待客人。

哈岔小学全体师生。

方翠梅在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

  2007年9月10日,第23个教师节。
  中午11点多,方翠梅回家吃了个花卷,午饭就算解决了。吃完饭赶回学校,不少学生已经在学校里玩了,方翠梅得看着他们。
  19岁的方翠梅是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江镇哈岔村哈岔小学的代课教师,今年6月刚从甘肃联合中专英语教学专业毕业,3月的时候她曾经在哈岔小学实习,正好原来的代课教师后艳梅参加了全县教师招考,成为正式教师,到另外一所小寨小学教书去了,方翠梅就留了下来。
  代课教师是指在乡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在此前从教的临时教师基本被转正或清退。1985年开始,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教育部门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广大西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难以招到公办教师,所以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
  今年8月,方翠梅也参加了县里的教师招考,不过没有考上,每个月只能拿170元工资,而考上的话,见习期的月工资就有600多元,转正后有1000多元。方翠梅在岷县的同学有5个考上了,所以一开始她很难过,想过外出打工,但多少还是舍不得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准备明年再考一次,就留了下来。
  方家有5口人,父亲在内蒙古打工,每年只回家一次,母亲在家里种地,偶尔也到附近打工挣点钱,弟弟在镇上的西江初中上学,还有一个奶奶。方翠梅家里有两亩地,种着黄芪、洋芋(土豆)、党参,周末的时候,方翠梅和弟弟都要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种地的收入不多,每年3000多元,父亲在外打工每年也挣这个数。
  哈岔小学还有一名代课教师方爱民,他也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学校现在有3个班,42个学生。其中二、三年级是复式班,在一个教室上课,左边是二年级,右边是三年级,每堂课前20分钟给二年级上,后20分钟给三年级上,学生们也都习惯了,互不影响。
哈岔小学校长方爱民的课程表,学校包括他在内只有两名教师,每天的课都排得满满的。

方爱民在田里干活。他家里还有八分地,主要种黄芪和洋芋,每年收入1000多元。

下课后,方翠梅回到家里干点家务活。

  全校只有两名老师,所以方爱民和方翠梅都是“全能老师”,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都得教。
  哈岔小学原来是完小(五年制),后来由于村里人口减少,加上师资薄弱,就改成了三年制小学。学校原来的条件也很差,和村里的戏台在一起,都是危房。2003年,县里修电站,占了村里的一部分集体用地,给村里补偿了20万元,乡里又给了1万多元,就盖成了现在的两层教学楼,一共6间教室,不过由于学生少,只用了两间,还有两间是电教室和室内活动室,另外两间还闲置着。电教室里有一台电视和一台DVD,都是远程教育项目资助的,平时很少用,室内活动室里也只有一张用旧桌子拼起来的乒乓球台,“下雨的时候学生可以在里面玩玩。”方爱民说。
  39岁的方爱民1990年从岷县二中高中毕业,高考落榜,曾经一心想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落空了。全家人都安慰他,村里的年轻人出外打工挣钱,娶妻生子,养家糊口,日子过得也挺不错的。于是,方爱民回家务农一段时间后,又出去打工,去过新疆、内蒙古。
  1996年9月,“对教育有种天生的爱好,对学生有种天生的亲切感”的方爱民回到了村里,到哈岔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2002年,调到临村的婆婆庄小学,2005年又回到哈岔小学,当上了校长。虽然是校长,但方爱民的身份依然是代课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80元,11年从来没变过。而他在乌鲁木齐打工时,每天能挣35元。有正式编制的老师,收入在当地就算不错了。方爱民的堂弟方学明,今年23岁,2002年从甘肃省经济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参加了县里教师招考,被分到古城村古城小学,月工资1200元。
  今年,县里准备增加代课教师的工资,方爱民马上就要从甘肃电大定西分校远程开放教育专科毕业,按规定,他的月工资可以加上100元。
  方爱民家里有6口人,父母已经74岁了,爱人在家种地或者出去打工,这几天正在外面修路,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中午不回家吃饭,一天能挣22元。方爱民的儿子方宏伟今年12岁,在西江初中上初二,和城市里的同龄人相比非常瘦小。因为学校的大灶太贵,每个月要100元左右,方宏伟就和几个同学在外面合租了间房,一学期的住宿费60元,平时自己做饭吃,但他只会炒土豆丝,然后再从家里带点馒头,偶尔下点方便面,基本上吃不到什么蔬菜,更别提肉了。
  方爱民家里倒是养了两头猪,一头是用来卖钱的,另一头等到过年的时候杀掉,把肉腌起来,可以吃一段时间。平时家里的主食就是洋芋和馒头、面条,有客人来了,也就用煮洋芋招待,顶多再弄盘凉拌白菜。方爱民原来还有一个哥哥,也是老师,毕业于岷县师范,在维新中学教书。没想到,2004年11月在去学校的路上,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下山坡,不幸去世。于是,赡养父母、教养侄儿的重担就落在了方爱民一个人肩上,“我得照顾三个家,自己家、哥哥家和学校这个大家。”哥哥去世后,方家的日子一落千丈,亲友们劝方爱民放弃教书另谋生路,但是当他处理完哥哥的丧事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孩子们抱住他哭了,他也抱住孩子们哭了。“村子穷,基础不好,学生太可怜了,我放不下学生。”方爱民反复念叨着。
      虽然条件很差,但方爱民从没放松过教学水平,他已经连续4次被评为“学区优秀教师”,今年还被推荐为“中国乡村教师奖”候选人,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被辞退,最希望的就是能转正,“如果公家让干,我会一直干下去。”
  和方爱民一样,西江镇中心小学的包巧芬也做了11年的代课教师。今年27岁的包巧芬原来就在西江镇中心小学上学,1996年初中毕业后,先到团结村团结小学教书,1999年,被调到西江镇中心小学,一直干到现在。“她确实是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西江镇中心小学的王锦屏校长说。
  西江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共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4人,18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5人,工人1人,代课教师2人,今年县里又刚刚分配来3位教师。
  包巧芬的丈夫刘文杰在相邻的茶埠镇政府做秘书,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才回家,平时,她和公公、婆婆以及四岁半的女儿住在一起。由于只有初中文凭,所以包巧芬一直无法转正,月工资只有187元。丈夫曾经劝她换份工作,镇上有一家幼儿园也想请她去当老师,每个月可以给300元工资,但包巧芬就是不愿意离开学校。记者问她为什么,包巧芬嗫嚅着说不出来,眼眶里已经有泪水在打转,倒是一旁的王锦屏校长代她回答:“她就是喜欢这个工作。”
  包巧芬平时很爱学习,为了不耽误孩子,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她的诗歌作品曾经入选《黄河少年》、《岷州诗选》、《甘肃诗词》,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还是古文诵读工程全国先进个人,连续四年带毕业班,语文成绩提高率在全县名列前茅。包巧芬每周要上17节课,除了语文课,还要上美术课、品德课,2004年,包巧芬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发了言。不过,这一切荣誉和奖励都换不来一个正式教师的身份。
  王锦屏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原来有9名代课教师,后来都走了,现在还有两名代课教师,除了包巧芬,还有一位是23岁的卢小丽,也已经干了7年,但每个月只有157元的工资。
  这几天,王锦屏很高兴,因为他的大女儿今年从定西师专毕业,参加了县里的教师招考,考了中学语文组的第一名,被分到城关中学教书,“是正式的,不是代课老师。” (记者:周凯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3-28 19:44 , Processed in 0.0680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