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国学宗教]性爱国学课 ZT

[复制链接]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某个坛子里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去处, 里面有很多我很有兴趣,也比较喜欢的话题.

咱们这坛子风平浪静的太久了, 转点有意思的东西给大家看看, 也是不错的消遣

在新疆呼图壁的大型壁画我们可以看到,图画中位于上边的大人们阳具勃起,正在做性交动作,而下方有两排欢跃的小人,这既是对性交的褒扬,也是对生育的礼赞。学者闻一多说:“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结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强烈得非常,强烈到恐怕不是我们能想像的程度。”“个人的存在是为他的种族存在而存在的“
  
  古人把性交譬为“云雨”,这是因为他们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种子,如果没有云和雨,自然也就没有收获。同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就成了分娩的最佳时机。分娩最好在野外进行,因为这样可以收纳天地之气,使得分娩顺利,同时,分娩又有利于使土地肥沃,得到丰收。
  
  原民在由渔猎阶段过渡到农耕阶段,越来越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因此将男性生殖器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将男根的象征物称为“田祖”、“田主”。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因此原民又创造了姜螈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儿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来推土而成的“社”演化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为谷神,“社”和“稷”。联在一起称作“社稷”。
  
  春秋时侯,郑国久旱不雨,国君向自己的大臣子产询问,子产回答说这是因为全国旷男怨女太多了,阴阳不调,所以风雨不顺。于是国君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谐调婚嫁,男欢女悦,于是天降甘霖,旱象解除了。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君人者不当使男女有过时而无匹偶也”,如果怨女旷夫很多,人间性关系不顺,那么自然界也会出乱子,古代的臣下以此谏君者甚多。
  
  天和地、阴和阳,男和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这便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桑木,又叫扶桑木,本意是传说中的太阳树,远古时期每个文明都有太阳神崇拜,桑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自然要将其栽种于神圣的祭坛——“社”的周围,桑林则成了“社林”和“社木”
  
  原民们认为野合——野外性交,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同时有利于谷物生长。因此经常在桑社里组织自由性交,在这个场合中,男女放怀无忌,无分老幼,纵情交合。慢慢的就形成上自天子,下自庶民都认可的集体活动。据《礼记·月令》载,凡到仲春之月,候神鸟都飞来了,天子一定要亲自率领后妃嫔娥,抬着猪牛羊等上等供品,祭祀太阳神。还要将象征男女性交的弓箭供奉给高媒神。《国语·鲁语》中曾记有鲁庄公如齐观社的故事。所谓观社,其实就是去观看女人的裸体舞。
  
  有桑社就有桑林之舞,在这种舞蹈仪式中,男女双方都可以放肆的挑逗对方,求得对方的回应,相近于桑林之舞的还有万舞,这是为了纪念女娲这个媒神而设立的“祀高”典礼中一个活动,春秋时楚文王死后,他的弟子元想追求寡嫂,就用跳“万舞”来挑逗她,可见“万舞”中性内容、性刺激是相当强烈的。因此闻一多就说:“是祀高祺用万舞,其舞富于诱惑性,则高祺之祀,颇涉邪淫,亦可想见矣。”
  一心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都在这种地方停下脚步,《楚辞·天问》中说: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这是说他走到涂山的时候,看见漂亮涂山姑娘,正巧刚好是桑社狂欢节时期,两人便有了热烈的欢合。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快60岁的时候也去赶桑社,在尼山之上,与姓颜的女子一见倾心,一宿风流之后,便怀上孔子。野种可谓是骂人最狠毒的话,不过估计现代人没有几个知道他们推崇的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居然尽是一个野种。当然,对此,头巾气十足的文人倒有一番说法——如果不是野合而得天地之气,很难生大圣大贤。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晕, 倒了!

原来咱们的圣人是这么来的, 难怪取的名是丘, 原来是野合的地点, 这和日本取名, 什么松下, 渡边, 有异曲同工之秒,不知道是不是又是小倭寇学习了咱们古人得来的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嫂子的手摸得摸不得
  
  
  后世的儒家头巾气特别重,动不动就要逼寡妇上吊,让淫妇浸猪笼,不过他们信奉的大老师孟子其实开通的很,讨论起性问题来,足可以上今天“午夜不设防”的电台节目当主持人。
  
  有一次有人问孟子,舜违背自己父亲的意愿,迎娶帝尧的两个女儿蛾皇和女英,这是典型的“不告而娶”,比“不告而取”的小偷还可恨,怎么配当大圣人,怎么居然是大圣人。
  
  孟子当场给了那个家伙一个爆栗,“为无后也”。然后说了一大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话,唬的对方连自己问什么都忘记了。
  
  其实舜不娶蛾皇和女英,找别的姑娘成亲,孩子照样会有的,孟子答非所问,完全是诡辩。而且公然宣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什么是男女居室,就是做爱,就是sex,照孟子的意思是,舜是先上车后买票,已经和蛾皇和女英那个那个了,所以要负责任。如果要是告诉父母,父母不同意了,那就更对不起蛾皇和女英,所以就索性不告诉了。
  
  总之,性交比爱情伟大,爱情又比亲情伟大。孟子一向就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所以齐宣王自我忏悔:“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的时候,孟子就一脸不以为然,他告诉宣王,从前连周文王的祖父也好色,也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他清早驰马沿着河的西岸直到岐山之下,同他的妃子美女一起来为建筑宫室而考察地势。可以国王在他的治理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是因为实行王道的结果。
  
  孟子说到这里,一脸正气的说,好色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能只你一人好了,还要全民一起好,大家一起high,人人都有性伴侣,人人都有健康的性生活,王道自然也就实现了。
  
  当时“男女授受不亲”已经蔚为风气,开始走向极端了,《礼记·坊记》就已经载明了相关的戒律: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姑姊妹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防)民, 民犹淫洪而乱于族。
  
  针对于此,有个叫淳于髠的人问孟子:既然是男女授受不亲,那么如果嫂子掉在水里快淹死了,该怎么办?这个可以经典的难题,就像老妈和老婆掉到水里,要先救那一个一样的经典,不是牛人没办法对付,
  
  孟子回答说,如果眼看嫂子要淹死了而不救,这真是豺狼了(连嫂嫂掉在河里时是否应该用手拉她这都有疑问的人就更是豺狼了,当然孟子没有明说,王威替他说了,呵呵)。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嫂溺而援之以手,权也。
  
  后来写黄色小说出名了大才子李渔在他《十二楼·合影楼》开篇就接着这个话头写上这么一段——
  
  儒书云“男女授受不亲”,道书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两句话极讲得周密。男子与妇人亲手递一件东西,或是相见一面,她自她,我自我,有何关碍,这等防得森严?要晓得古圣先贤也是有情有欲的人,都曾经历过来,知道一见了面,一沾了:手,就要把无意之事认作有心,不容你自家作主,要颠倒错乱起来。譬如妇人取一件东西递与男子,过手的时节,或高或下,或重或轻,总是出于无意。当不得那接手的人常要画蛇添足,轻的说她故:示温柔,重的说她有心戏谑,高的说她提心在手何异举案齐眉,下的说她借物丢情不啻抛球掷果。想到此处,就不好辜其来意,也要弄些手势答她。焉知那位妇人不肯将错就错?这本风流戏文,就从这件东西上做起了。至于男女相见,那种眉眼招灾、声音起祸的利害,也是如此。所以只是不见不亲的妙。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的话, 怎么说都是正确的

一直觉得那时候读书人少, 加上为了方便统治, 统治阶级就把有些名气的读书人说的话供奉在庙堂之上, 乡野之名也以为真理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月通经陈妈妈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到了月经,称之为月事。那时医学界已观察到,女人下体每月会规律地出血,像月亮定期有盈亏,因此称之为月经或月信。“经”和“信”的意思都有按时,有规律的意思。
  
    《黄帝内经》还讨论女人的第一次月经因为直接说出女人的隐秘很不礼貌,所以说“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因为月经是成形了的水,同时女子属阴,所以称为“天癸”。
  
    女子在月经初潮时,由于无知而产生恐惧感,或受周围人们看法的影响,对女性持有的这一 生理现象产生不洁、厌恶一类的负面感觉。再加上男性觉得流血不详,慢慢地月经也就形成一种禁忌。因此在《礼记》有不可在月经来潮时行房的“月辰避夕”的观念。《玉房秘诀》中也有“月经之子兵亡”的话。即便到了现代,女人们还把月经称之为大姨妈或者倒霉。毕竟,月经总会给女人带来一些尴尬和麻烦。对于好色的男人更是一个很沉重很沉重的打击,比如冯梦龙收集的一首民谣《身上来》就提示了经期不能做爱:
  
    年当悔,月当灾,撞着了情郎正遇巧身上来。郎做了巡检司门前个朱红棍,姐做了池里鲜鱼穿子腮。
    直至现代,我国的一些农村中还认为如果在女方“见红”时过夫妻性生活,就要“倒大霉”。不过,现代医学证实,女方月经期间不过夫妻性生活对女方健康有好处。所以这一女性歧视倒是默默无闻的保护了女性几千年。
  
    有月经自然要想办法对付,在未发明造纸之前,女性采用的是将草木灰装进小布条里,两头同细线系在腰间,成了所谓的卫生带。发明造纸后,草纸等容易吸收水分的东西边派上用场。旧时的集市上很少有卖卫生带的,就是有,也只是货郎或一些胭脂水粉店才有卖。所以基本上女性使用的卫生带都是自己制作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一幕很有趣的对话,写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为她看病时,最后引出了侍婢说了一句:“做的按月通经陈妈妈。”这里的“陈妈妈”是句双关语, “按月通经”,即指月经,“陈妈妈”则是古代妇女拭秽处以自洁之巾,广义甚至可作女性生理作用及用具的统称。如明冯梦龙《又雄记‧胡船透信》上说:“还有两顶巾儿也没了,做陈妈妈用了”。 而《醒世姻缘传》则说:“又将那第三个抽斗扭开……又有两三根‘广东人事’,两块‘陈妈妈’,一个白绫合包。”
    陈妈妈另有一名又叫“陈姥姥。” 《续古存说》就解释说“陈姥姥”乃是巾帕的别名。“陈姥姥”不但适用于月事,而且兼用于“拭物(其实是拭私处)”,古人在注释“帨”字就说:“妇人拭物之巾,尝以自洁之用也。古者女子嫁,则母结帨而戒之,而呼其名曰陈姥姥。”
    总之不管是陈姥姥还是陈妈妈,卫生带这种东西古已有之。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中医有一味药物叫做红铅,就是以初潮之月经,干燥后取其粉末而入药。这种药物的效果如何,看看明朝两位皇帝的下场就知道,一位是明世宗嘉靖,他在方士的指导下,服食最久 “红铅”最久,为收集少女经血炼制这种“不死药”,大量从民间征召少女入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从京师地区采选8至14岁少女300人入宫;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采选10岁以下的少女160人。两个月后又从湖广、承天府选民女20人。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又选录宫女300人。王世贞便有诗云:憔悴春风雨露中。
  
    第二个倒在红铅之下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本来体弱,自从登基之后,更是缠绵病榻,在御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服完第一枚红丸后,朱常洛感觉还好,傍晚,朱常洛命李可灼再进一粒红丸。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然而,次日五更,朱常洛暴毙而亡。这便是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李可灼所进的红丸,其实与嘉靖皇帝当初服用的红铅丸类似,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一直想不通古人怎么对付月经的, 那时候可没有舒菲, 没有ABC啊, 现在才知道古人怎么远远比现在人聪明呢? 就我知道的, 在解放前很多的乡下还一直沿用着古人的老方法, 唉, 中国人吃祖宗的老本吃的真够久的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媵--挥泪大甩卖的陪嫁
  
  
  
  
  
    
  
    《易经·革卦》彖曰:"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二个女人相处就像水火难以相容,因此,建议"革"--废除它。
    因为中国人喜欢生,而且还要生的更多,所以在男权社会巩固之后,多妻则多子,多子则多福的观念迅速流行起来。
    《尸子》上说帝尧嫁女,"妻之以皇,媵之以英",就是说娥皇出嫁的时候,女英作为陪嫁也进入舜的家门,可谓是买一送一,增量不加价的翻版,估计是帝尧为了说服舜下定不告而娶的决心(孟子就曾说过,帝尧是事先知道这件事的)才做出挥泪大甩卖,跳楼大降价的举动。
    古代书上说,娥黄女英与舜三人每天3p的其乐融融,估计是鬼话,因为做陪嫁的总是低人一等,诗经上的《豳风·七月》就有"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句子,描写的是少女们在采桑时忽然心里悲伤起来,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不过个人的感受无补于事,就像在今天,很多人同样把爱情和婚姻分的很开,媵制很快制度化,堂堂正正写入《仪礼·婚礼》注曰:"古者嫁女必以侄品从,谓之媵。"易经的归妹卦反映的也是媵制,卜辞一看就可以看出来了,"归妹以品,跛能履,征吉。"意思陪嫁的就像跛脚的人还能穿鞋行走,是件好事情。
    不过媵制会带来很多麻烦,至少对于越来越讲究宗法人伦的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在嫡庶之辩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正常只允许家中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女主人,像娥皇女英那样,比一国两制还让男人头疼,后世虽然有妻子死了,由妻妹续弦的婚俗,算是媵制的遗孑。总体而言,媵制是逐渐没落了。
    在东方各国以获得子孙为实行多妻的主要原因。日本纳妾曾由法律认可,其理由是生育子嗣,以便继承先人的祭祠。许多波斯人迎娶新妻,仅为了第一个妻子生不出孩子。埃及男子对于不幸无出的妻,虽恋情犹浓,不忍割爱,徒以子嗣所关,乃引起重婚的念头。
    聪明的中国人,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男人则发明的妻妾制。因为妻妾都生孩子,如果嫡庶不分,以后继承父亲的地位与遗产就会出大乱子。上到国,下到家都不得安宁,因此如何处置妾在家庭的位置,难度相当于送神舟火箭上太空,没有过硬了理论素质是万万搞不定的。
    妾和妻是完全不一样的,她之所以存在的所有理据是作为生育机器,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汇苑》上说:"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就像今天不被法律保护的二奶一样,是没有夫妻的名分的。作为比照,如果女子随男子私奔,也很惨,《礼记·内则》认为"奔者为妾", "父母国人皆贱之"。总之妾是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现在电视上播放的古装连续剧常常有这样的台词,"我是坐了八抬大轿从大门抬进来的,你是从小门被带进来的。"恰恰可以作为她们地位底下的旁证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 所有就有了添加人口的方式, 妾
 楼主| 小舞 发表于 2007-8-16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妾--一夫一妻制的补充
    
    有个外国记者曾经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数,辜鸿铭悠然的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一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妻子想想也对,又补充了一个愿望再让我老公买个妾回来。
    故事里头描写的明显是一对平民夫妻,可以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而且还是妻子提出的,这意味着,第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那里去。第二,妻子不视为妾为危险,应该是当时普遍情况。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 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也就是说,老百姓四十岁以上又没有孩子想要纳妾就随他们的意愿,反过来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的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庸,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嫁娶》更明确的指出:
    "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谓予不然,看看的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云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数奇,阴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藥姑山人 发表于 2007-8-1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文章好啊,歷史是生活的最好借鑒,古人言之:以史為鑒.今人言之:借古通今.

生活來自於歷史的傳承,歷史緣起於生活的延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5-15 11:23 , Processed in 0.0704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