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网络动物]多背一公斤,但“不负责任”

[复制链接]
Molly 发表于 2006-1-2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旅行和公益两件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多背一公斤”(www.1kg.cn)网站的创始人安猪却会告诉你,两者可以有关联,只要你在旅行中多背上一公斤的书、文具等,分发给旅行目的地附近的学校,和当地的孩子多交流,带去城市的资讯和关怀,那你就可以把旅行和公益完美结合。   安猪喜欢用王小波的一句话形容自己创办这个网站的初衷:“我喜欢做的事必须有意义同时有趣,光有意义是责任,光有趣是娱乐,都无法长久。”  安猪喜欢童话,对孩童时代的怀念,对童话中“真”的向往,似乎在冥冥之中带着安猪走到了今天。于是我们看到了“多背一公斤”网站上,各地小孩子纯真的笑容,看到旅行者们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后,自己露出的会心一笑。  两句话诞生公益旅游网站   “2004年三四月份,我的一位朋友到云南德钦旅游,遇到两位从昆明过去长期支教的老师。他们得知我朋友下一站是明永村,便托他带两句话给在那里支教的老师马华,一句是‘坚持就是胜利’,另一句是‘你并不孤独’。后来虽然我的朋友没有找到马华,但他把这个故事、这两句话告诉我后,我很感动,但光感动没用,于是我就想用行动来帮地方学校做一些事情。这个网站的构想就是从4月份诞生的。”   每次提到网站诞生的原因,安猪总会乐此不疲地提到这个故事。其实公益旅游理念的形成,以及网站的诞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所带来的触动。之前,安猪就已在阳光志愿者协会开展过为一些城市的弱势群体学生做辅导的活动,算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有经验,加之他很喜欢旅游,于是想到用旅游的力量来帮助各个地区的孩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于为何会想到利用网络开展他们的项目,安猪表示,“像我们这种民间组织,如果不靠网络来推广,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合法的身份。”他曾在2004年6月1日的博客上写过,他不是一个Blogger,Blog对他来说是一个工具。那时,他觉得把多背一公斤志愿项目搬上Blog来讨论,是希望能够提高讨论的质量、扩大项目的影响、获得必需的资源。从现在来看,这几个目的都通过网络达到了,而他们的理念和网络平台,也随着讨论、开发的深入,而日渐丰满。   网络深化活动内涵外延   最初,安猪只是想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集合一些旅游地附近学校的信息,让旅行者把文具、书籍、衣服等带到那些学校去。这样,只要旅行者能去的地方,学生就有可能获得学习必需品,改善他们的条件,而旅行者也能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收获快乐。但2004年夏天在贵州、广西等地的一次考察,改变了安猪的想法,他开始体会到,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缺少的并不仅仅是物质,而是来自外界的信息,以及一些精神的交流。“即使你一公斤东西都不带,只是和孩子聊聊天,他们也一样会觉得很高兴,对他们来说,也是有收获的,因为你在和他们平等交流。”从那以后,安猪和“多背一公斤”开始注重旅行者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把它作为必须项目,在网站上发布。   不仅如此,2005年5月后,安猪希望所有参与活动的旅行者,都能在网络上发布他们的所见所闻,分享他们的信息和经验,让更多的人能顺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进来,把他们的见闻记录下来,就会促使这件事情做得更好,这是一个量的积累的问题,只有参与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们有一样的共识。”安猪很自信。而网站也从一开始只是搜集信息的平台,升级到旅游者们交流经验的园地,并不断加入他们探索到的信息,包括离景点近却未曾有人去过的学校信息,这些学校的需求信息等等。如果下一批到同样景点旅游的旅行者们看到这些需求信息,便有可能依据信息,把东西送到孩子手中,实现与孩子的交流。   ■动物档案   网络ID:安猪   真实姓名:余志海   网络身份:公益旅游网站“多背一公斤”发起人,站长   真实身份:刚刚成为一家体育媒体网站的商务经理   ■名词解释   「“多背一公斤”」   “多背一公斤”活动是由安猪于2004年4月在网上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同年8月开始启动,首次活动始于同年9月的成都。它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它倡议旅游者在出门的时候准备些小礼物和学习用品,带给途中遇到的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和他们交流收获双向快乐,并通过1kg.cn网站分享活动信息和经验,让贫困学校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同时让更多的旅游者受益。目前,各地的“多背一公斤”行动者们已经发起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活动区域遍及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河北、山西等地。   ■动物心语   被一条来自云南的短信刺痛   12月3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发生了几件特别的事。   第一件是北京下雪了,这是我2005年第一次看到下雪,自从看了《如果爱》之后就盼望着北京下雪,没想到居然是在最后一天,奇妙!   第二件是收到了一条短信。其实那天的短信就像那天的雪花一样纷纷扬扬,但刺痛我的一朵,却是和新年无关的。   是丽江的树老师发来的:“安猪你好,首先祝你新年快乐,你还好吗,如果有机会我真的很想让我们的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谢谢你,这对他们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现选了三个同学:和××,初三,和××和王×是初中一年级,其中王×是男的。真的很感谢你安猪,拜托你了。”(注:和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姓)   ……   让山区的师生来大城市看看,这对他们有多重要?这在国内的民间助学圈一直众说纷纭。去年ngochina.net组织过一次山区孩子到北京参加科普夏令营的活动,在几个助学网站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反对的声音主要是只能有少数孩子参与的不公平和反差可能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等等,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相关的帖子。   自然,对“现实主义”和以交流和分享为主题的多背一公斤来说,这些反对都不成为理由。最初有这个想法的,是在九月份到贵州白碧和老师们喝酒提到的,文老师告诉我,物质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山里孩子期盼的是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我想起ngochina的事,于是问文老师,组织几个师生到大城市看看怎么样,文老师当即说好———既然老师说好了,我便记下了。   然而我也只是记下而已。直到收到树老师的这条短信,我才突然发现这样的活动对山区的老师和学生有多么大的意义。   □安猪   ■视频聊天 以轻松快乐分享的心态做公益   记者:你们自己会组织相关的“送东西到贫困山区”这样的活动吗?   安猪:我们本身很少组织这类活动,因为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不去控制,那样的效果会很差,且不长久。比如,现在我们要亲自组织一些活动,但如果我们离开了呢?这些活动是不是就干不下去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而是希望我们离开后,能继续运转。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完善平台,希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积累起丰富的学校资料库,为一位接一位的旅行者去帮困救助提供方向,也接受他们的反馈。   记者:你的MSN昵称是“加入一公斤,享受一公斤”,倡导每个参与者都要从活动中获得快乐,但这只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怎么能保证真正对你们的帮助对象形成影响?   安猪:我们不负责任。首先我们先假定人都是自私的,他们做一件事情的出发点可能仅仅是因为快乐,而非有责任、崇高的,这并没有错。我曾有一个做市场的朋友,周末会来为学生上课,很认真尽责,但当我邀请他为网站做些市场推广的内容时,他拒绝了,说:我只想从教学中获得快乐,不想再在休息时间做和工作有关的活儿。这可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志愿者过来教书或是旅行者上门送书,都是抱着轻松的心态,尽己所能把事情做好,开心就好。   我们不承诺对孩子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旅行者同样也不会做出承诺,因为那样整个事情就会变得沉重、没有趣,不利于长久的发展。我们是希望能让公益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人人都可以轻松去做的事情,参与的人多了,才会慢慢把这件事情朝好的方向做,而非一开始就用“责任”这顶大帽子把人扣下了。   记者:你对网站的期待是什么?   安猪:我们的期望很低,有信息交流就够了。传统的公益活动强调责任、效果,要求改变现状;而我们希望的公益成为很平常、很轻松的事情,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就相当于吃饭喝水,都是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习惯。因为“不需要负责任”,因此我们工作应该没什么压力,容易感受到快乐,也容易更有效。   记者:你们的网站借鉴了哪些理论?   安猪:我们的理念有点像“维基百科”,某种程度上也是借鉴了它的精髓———即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我对这种“大家参与”的平民世界观非常认同,觉得以往传统的公益模式其实来自专家世界观的左右,认为少数人有更高的判断权利,而其他人没有,虽然这样集中的判断能很快见成效,但长远来看,我觉得他们的理念、模式会有更大的发展。   ■未来规划   建立双向沟通渠道   “多背一公斤”的论坛上,安猪发了帖子希望大家思考一下网站的走向,到2010年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作为始作俑者,他对2010年的希望是,网站能有更丰富的信息量,主要是景点周围学校的信息;希望能充分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渠道,即不仅是他们去搜集学校的信息,还希望学校主动提供信息,便于他们上门。   ■网友拍转   呵呵,很佩服多背一公斤的简单,也深信这个5年计划会如期达到。其实我认为大家也要看到多背一公斤简单背后的思想,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哦。   ———云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屠明星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远征 转自: 新京报 http://life.thebeijingnews.com/0330/2006/01-11/014@154361.htm
 楼主| Molly 发表于 2006-1-2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讨厌感动(轉自“多背一公斤”)

说到公益,人们总是想起感动一词。但其实我不喜欢感动。 我也总是说:“我们不要感动,要行动。”但这也没有明确表达出我对感动的看法。 每当有人对我说,若干年后我可以去当感动中国的人物了,我就象吞了一只苍蝇。 应该说,我讨厌感动。 然而现实又是多么奇怪呀,一说起捐助,总要把受助人说得多么多么悲苦,多么多么可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值得帮助。 幸好我到过很多地方的农村,和很多小朋友玩过,才知道他们虽然穷,其实一点都不悲苦、可怜,相反,他们其实很快乐,也许比我们城市的孩子都要快乐。 当然我不能否认,不是所有人在贫困或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快乐的。但至少我能说,至少不是所有贫困或困难的人都是悲苦的,可怜的。 而将这些同胞描绘成悲苦的、可怜的,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为了讨好捐助者,满足甚至是激发捐助者微妙的虚荣心。于是,捐助者变得越来越挑剔、麻木,和“高尚”了——他们只帮助最穷最苦的人,稍微次点的,他们恐怕会至少投上怀疑的眼神。 第二,描述者有意无疑隐瞒了部分事实,或者更贴切地说,描述者带着自以为是的眼光去评价待受助者,于是,别人永远是他想的那样了。可作证明的是为什么这些如此让人“感动”的故事里,总是很少有待受助人主动说出来的话——因为这里面本来就没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不过是一种你问我答式的“诱导”。 瞧,我们把公益做成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同情不是公益,正如同情不是爱一样(因为公益是爱)。同情是一种不平等的感情,用同情去激发公益心是一种短视和势利的做法。 也许更重要的——原谅我总是如此“势利”——同情不是一种长久的感情,所以这注定了不可能用同情去长久地激发一个人的爱心和行动。在这一点上,我更相信“快乐”的力量。 自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更多更好的说法请看: 警惕爱心争夺战的负面效应 说说我们报纸的“公益版” http://1kg.blogbus.com/logs/2006/01/1826805.html
 楼主| Molly 发表于 2006-1-2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加入多背一公斤项目团队!

“多背一公斤”是民间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它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并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
传递-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等带给沿途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或孩子; 交流-旅途中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信心和想象力; 分享-归来后通过1kg.cn网站分享学校信息和活动经验,发动更多朋友参与。
作为一个创新的公益活动,“多背一公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为了让这种发展持续下去,我们急切希望更多有爱心有能力的朋友参与到这个公益项目的建设中来。 作为团队成员(而不是活动的参与者),您的使命是让参与多背一公斤活动的朋友充分享受到公益旅游带来的乐趣。 在开始进入我们的招募程序前,我们假设您已经对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如果没有,现在还来得及!请看这里)。 如果您已清楚,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进入==》 “多背1kg” 公益旅游项目 http://1kgweb.blogbus.com/logs/2006/01/1778876.html 宣传这次活动 如果您支持我们的活动,请宣传这次招募活动!www.join.1kg.cn 多背1kg网址:www.1kg.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5-5 08:21 , Processed in 0.0835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