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讨论] 转载:十年助学,得到了些什么?

[复制链接]
forevergo 发表于 2010-8-17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十年助学,得到了些什么?


文:T2000
原帖:http://forum.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f=3&t=55916&sid=d165e15ac66af3805d7a17467f58abb4

     从灯塔到海外基金再到希望之光、湖思,匆匆的一晃就是十年了,从最初的满怀激情,然后怀疑,再然后私下揣摩、电话、走访,从观望,争论到加入然后退出,如果说民间组学组织的架构都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算得上是了如指掌了,然而像见龙卸甲里说的,我们走了几十年,又回到了原地,不假,从各个角色来看看,中国这十年的民间助学到底得到了些什么?



学生:
      据我了解,最早一批接受助学资助的学生有不少已经大学毕业了,这成绩对于助学来说可算是功德完满,但是这些学生有几个成为了栋梁之材?在助学的理念里面,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命运真的就改变了吗?也许这个疑问是多余,毕竟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大学生总归是能找到好工作的,但是,我在上海这几年却有些不同的看法,外地来的大学生,可以说生活得连民工都不如,正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知识和自以为可以与人竞争的资本,他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望,民工除了被欠薪以外,每年还可以存起足够寄回家盖房子的钱,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一个月2,3000块的工资连生活都尚且难说自理,除了一份能说得出的工作优越性之外,真的就比民工好吗?他们的收入补偿真的可以抵消掉家乡少了的一份劳动力损失吗?



家庭:
      我们的助学给这些家庭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危害啊,即使我们真的不介意贫困,但是我们还是很介意诚信的,可是我们做了吗?没有,他们不认为他们提供一些虚假的东西会造成任何后果,大不了你不资助,总归有人来资助的,这是一种依赖心理,家里没钱嘛,也不用砸锅卖铁的急啊,叫娃娃回家就成了,自然有人会帮咱付钱,读书本来就是一种家庭责任,养不教,父之过,自古以来就有说法的,可现在呢?不说教不教了,连最起码的生活费都不需要给了,你们要资助是不?不给生活费,咱就不让娃读书,你还得乖乖的给,这样对家庭有帮助吗?我们在大笔大笔的给钱的时候有考虑过这些负面影响吗?再说学完以后呢?孩子出去打工了,看起来是有出息了,可家里的地荒废了,等年纪大了种不了地的时候,这饱肚诗书的娃娃会回家来帮忙种地吗?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到底是制造了一批人才还是制造了更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呢?这些娃娃又真的给家里带回了先进的劳动理念吗?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些家庭无异于在进行一次赌博,赌的是娃娃在外混得好不好,赌注是这一家子人将来的生活




家乡:
      我没统计过因为助学造就了多少离家外出的青壮年,但这个似乎和助学扯不上关系,即使不读书,人也会往外跑,可我们助学的初衷是什么?是希望改变农村贫困的基本面貌,我们不希望他们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通过资助才可以读书,希望一个人读书有成就了,带动去大家都去踊跃读书,可事实呢?贫困依旧,没听说过哪个村哪个山沟里因为有了助学,所以十年后脱贫甚至于说出现踊跃读书的壮丽景象的,那是不是说助学失败了呢?对的,助学确实是失败了,我们所做的助学那不叫助学,叫输血,我们教会了他们逃避应负起的家庭责任,教会了他们可以不劳而获,更加教会了他们贫穷有理,十年了,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差不多丢弃掉了,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初衷?





义工:
      一批一批的义工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助学里,又一批一批的因为迫于生活或者理念不合或者种种诡异的原因离开,他们得到了些什么?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都是说为了做点事情吧,贡献一分力吧,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贡献都会石沉大海,而这些努力都只是让这件事情日复一日的循环着,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欣喜,甚至说付出多年的努力,连一丁点对生活有帮助的好处都得不到,想想在国外,一张义工的证明足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求职履历上添上光彩的一笔,而我们的义工呢?有哪个义工说因为我做了义工后,本来屁都不会的,现在我有一技之长了,可以让我过得更滋润了?或者是效率更高了,有更多自由时间来做义工了?又或者我拿着这份义工任职证明找到赏识我的公司了?想想看,我们除了榨干他们的劳动力以外,什么都没让他们拿走




资助人:
      资助人是最最无语的一群人了,在助学这个圈子里,资助人是最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你只能选择给钱或者不给,其他还能选择什么?每年花掉大笔的银子,运气好的可以收到一两封样板信,运气稍差的收到义工发来的电话回访记录,偶尔会有照片等等,在一个层面上,我们根本就没重视过资助人,就好象出租车要加价,搞个听证会,反对了还得加,这叫啥?忽悠,抱歉我很不客气的说,我们的助学组织有真正的对资助人负责过吗?没有,所做的全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什么叫负责?有哪个组织想过?想的只不过是怎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被资助,我们可以失误,可以花掉资助人大把大把的冤枉钱,事后不就是一个道歉了事嘛,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问题是,资助人当了冤大头还得笑嘻嘻的




助学组织:
      十年了,光看发展是很蓬勃的,全国有大概1000多个民间组学诞生,但是经过了十年,连个可以互相认可的标准都没有,各玩各的,别说组织之间的标准了,同一组织之间的标准都没有,我想问问各组织,你们是怎么去审核别人怎样贫困的呢?相对论?这是屁话,这说白了就是个人喜好,如果是相对论的话,那么就是一条大马路上永远都是资助不完的贫困家庭,制度啊制度,搞了十年,连个制度建设都仍然是空白,更别说给义工提供职业培训,更深入的三农理论,甚至于说怎样去引导受助家庭正确的观念这些基础工作了,一个助学组织,十年来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去找更多的贫困家庭来做,我拉人来资助了就成功了,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这么搞是不是合理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我这个组织进入了一个地区,应该给这里带来怎样的改变,或者说花个十年了,建立起一套完善点的机制吧,包括怎样培训,怎样应急,怎样疏补,怎样沟通,没有!连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顺畅沟通都谈不上,资源共享更谈不上,互动联手想都无法想象,为什么学校不怕民间助学?为什么家庭不怕你不资助?为什么没人认可民间组织的地位?一盘散沙!你说如果你这个学校黑我一次,今后全中国的民间组学都不再搭理你,谁还敢?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那么你说助学组织这十年到底搞了些什么?就如同政绩工程一样,中看不中用,仅此而已




      民间助学的理念真的到了应该彻底改变的时候了,而我们还沉浸在自娱自乐的梦里,如果真的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还能继续看着这么荒诞的胡闹下去吗?我们所消耗掉的都是大量无比珍贵的社会资源,和一批又一批人的激情,何去何从,越来越迷茫
阿雅 发表于 2010-8-17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9年希望工程,我的第一笔200元捐赠开始起,18年来,湖北、贵州、西藏等等,我走过的地方,也是我捐赠的地方,也带动了我们身边一大批朋友的参与,18年过去了,所有的受资助着从未见过我,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只是有时候,偶尔收到老师的来信,告知小孩子们的成绩,但随着老师的变动,也不了了之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资助,到底为什么要资助。我原来的初衷是,让山里的孩子能够上学,可是越来越感觉,现在的资助有点变味了,有时候也想退出,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必定让孩子们读书,也是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条件之一吧。

从热情、疯狂,到现在的平静,资助和捐赠这条路,我还会走下去,只是要有选择的走下去了。虽然,民间有1000多团体在义务的做这样的善举,可是,我们资助人也会选择可信度比较高,也可持续性发展的组织,所以,我选择了“百溪”。
巴西木 发表于 2010-8-1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利弊共存的道理
mskmyyl 发表于 2010-8-1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利弊共存 这样的助学谁都会心酸 我们为什么都要走这样的路呢 其实我们都可以跳出来 走些不同寻常路
foxgrace 发表于 2010-8-21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oxgrace 于 2010-8-21 17:18 编辑

T2000提出的疑问,逻辑首先有问题。

1.学生,大学无用论,这个跟我们资助不资助孩子读书是两回事。你不能说资助的学生里面没几个大学生,所以就判断说助学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更不能说你资助的孩子没有赚到比没文化的人更多的钱,所以这个资助就是无用的。

2。家庭。T2000所说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事情,恐怕不只是受资助的孩子家庭才有的吧?

3.家乡。抱歉,我非常反感这种把责任硬扯在助学这个事情的论调。而且,这个结论得出来的完全无逻辑。“我们教会了他们逃避应负起的家庭责任,教会了他们可以不劳而获,更加教会了他们贫穷有理”,这个结论,请问是从哪里来的?

4.义工。我不知道别的组织如何,从我接触的来看,太多的人坚持还做义工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从做义工的过程中收获了太多的欢乐。当然了,你觉得助学太苦太累太郁闷,没关系,你不要做就好了,反正也没人逼你。

5.资助人。我也是资助人,我对于自己和资助的小孩的关系也郁闷过,不过,因为我还同时是义工,所以倒并没有抱怨过收到的反馈少啊之类的,反而是跟资助的小孩的关系越来越淡。毕竟,那种互相理解互相满意的资助关系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只是每个月给孩子几百块钱,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求孩子按照我的方式生活呢?是我,我也不乐意。

6.助学组织。现在跟我接触助学的5年前比,公益组织、助学的关注领域、关注层次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比较细化的分工。我不认为助学就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当然,我也从来不觉得我们今天种了树,明天就能乘凉。


----------------------
最后,走的太久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反思下一路来的坎坷历程也挺好的。但是作者的很多观点从一开始的立场就是错的。如果你在一个组织觉得郁闷,可以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如果你在所有的组织都觉得郁闷,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下,是不是自身的做法或者思维习惯有问题呢?
恐龙 发表于 2010-9-1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为资助人,我也同意楼上的观点,尤其5条。
怀念 发表于 2010-9-1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我觉得批评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
而提出解决方法,哪怕是初步的解决方法都可能是在其上的有效尝试

就学生而言:资助初期我们对于资助的预期大概是什么?按你提到的功德圆满来说,最直接的预期是指让他们高中阶段没有退学,圆满地进入大学.而你讨论的命运,则是更多指标下的影响预期.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大学获得在城市生活的技能,可以赚够足够的收入, 在城市买房,安家. 上海北京是两个相对极端的城市,不足以作为反驳助学意义的全部例证.对于农村学子来说,基于他们的最初出声地,农村到城市,哪怕是本省的盛会.用的话,就是改变命运了.这部分数字大概没有人做过统计,那么根据助学的经验来说这部分人群大概有多少?10%,20%,30% ? 40%? 只要有逐年的增长就说明助学不是无用功。

就家庭而言:你讨论的是助学给家庭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造成他们有时候会撒谎来得到资助?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
其实我们助学资助的都是学龄期的孩子,并没有资助有生存能力的人,在未成年阶段,每一个孩子都应当有读书的权利。本来这应当是国家的责任,但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只能通过这样的民间组织来填补空隙。

至于你讨论的打工问题,本质上这是一个国家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必然结果。可耻的是国家,在分配阶段没有提供足够的劳动报酬让他们可以在工作地立足。
家乡问题里你在延续家庭问题。你说的是你渴望看到奇迹,渴望通过学校教育让一个地区的人有竞争意识,有竞争素质。仅仅从生物进化的过程来看,10年也不是一个现实的时间段。一个地区的文化是缓慢的发展过程,是一点一滴的各种想法相互交杂形成的。

义工问题,从现实角度来说,你说的没错。因为从1986年社会工作开创到现在也不到20年的时间,而义工的蔓延开来也只是近10年的事。而像美国,英国的义工文化已经有至少100年的发展过程。义工在英美国家初期也只是宗教发展信徒的主要方式而已。中间历经的过程并不是像毛爷爷说的赶超英美那么容易。这些尊重义工,尊重道德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也是逐渐演进形成的。而我们这群人,在100年后,就是被人笼统的称之为奠基人的那一群。当然,之后还需要斗争,争取权利,那也需要建立在我们工作价值的过程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按照马斯洛的需求阶梯,义工的工作本来就属于自我实现。这样的工作就是我们提到的快乐。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上,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之间。。。。



资助人:你并没有明确定义资助人资助的目标。资助人到底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我是听说过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和性爱,吸毒得到的相同。 心理满足对他们参与资助的一个目标。 你谈论的又是什么目标?


助学组织里,我得说你真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至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尝试解决方式。 我们确实缺少一个有效的平台来让所有的助学组织被有规范的管理。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节点,但是其中没有网络沟通。希望这一步能够继续发展形成确实有效的提案,有一天能真正实现。
丑女无敌 发表于 2010-9-18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个转载,对于刚开始接触公益组织的我来说,敲了个警钟,但我想说的是做公益本身就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的,在去做这件事的时候自己要给自己定位清楚了,想得到名利就不要去做了。对于坚持做了十年的前辈非常的佩服他,但是对于现在的他感到难过,十年的助学难道真的没有让他得到一点什么吗?
ztdage 发表于 2010-12-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有心做公益的人,我想对资助人负责,我也想对孩子负责,但是我却无力对自己所带的志愿者和义工负责,这是我的困惑。
mskmyyl 发表于 2010-12-1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来读 又是一种心酸啊  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4-29 02:18 , Processed in 0.0962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