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预言抑或现实

[复制链接]
了了 发表于 2009-3-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威尔其人
奥威尔(Orwell George),原名Eric Arthur Blair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孟加拉,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
奥威尔的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家境并不宽裕,奥威尔只能凭借奖学金在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段日子,对于敏感的他来说,过得并不快乐。他死后出版的《如此欢乐童年》批露了这一点。
1922年,中学毕业的奥威尔,无力继续读书生涯,只好参加帝国警察部队,远走缅甸。这一段日子让他迅速成长起来。但“殖民地下级生活对他来说同样格格不入。”这段生活在小说《缅甸岁月》一书中有所体现。据说在此书中,“他对英国人和缅甸人都一视同仁,无分轩轾。”1927年,奥威尔感染登革热,回国休假期间,趁机退役。
从缅甸归来之后,奥威尔分别在伦敦、巴黎和Southwold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仅能糊口。在伦敦,他学习自己崇敬的前辈杰克·伦敦,化装成流浪汉,体验他们的生活。在巴黎,他的生活甚至需要自己一个亲戚的资助,后来身染重病,钱又被偷光。只好回到在Southwold的父母家中。这段日子,被记录在他的随笔集《The Spike》和《巴黎伦敦流浪记》中。
之后,奥威尔又做过教师、记者,他曾经去维冈调查当地的社会情况,深入了解到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并写成《去维冈码头之路》一书。奥威尔少时的贫苦、之后直接或间接的底层生活经验,都使得他对普通民众的苦难充满同情。他曾经写道“我希望融合到受压迫的人中间去,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反对他们的暴君”。可能就是这些使得他树立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新婚不久的奥威尔主动参战。这段经历对于奥威尔思想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参战中,他为民兵的民主、平等所感动,也看到了***取得对西班牙政府的部分控制权后,对异见人士的清洗。奥威尔的很多朋友被枪决,也有的被关进大牢或者失踪。他和妻子也因反对这种作法,于1937年5月被迫逃离西班牙。次年据此写出《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董乐山先生在《一九八四》一书的序言里写道“看来这些同一战壕中的同志有兴趣的不是共通保卫共和国抵御法西斯主义敌人,而是消灭有独立思想不跟着指挥棒走的盟友。这伤透了他的心,更加深了他对极权主义的痛恨,不论这种极权主义是以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还是其他变种的社会主义的形式出现的。”这些都是促使奥威尔写出《一九八四》这本经典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威尔先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翼《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1944年写成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又译《动物农场》,《动物农庄》),1945年出版后获得名声和优厚的收入。最后一部讽刺小说《一九八四》(1949)的发表,使他更为出名,1950年,他因肺病于1950年1月死于伦敦一家医院。
奥威尔的作品如下:
小说
  • 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1934)
  • A Clergyman’s Daughter (1935)
  • 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 (1936)
  • 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1939)
  • 动物农场(Animal Farm)(1945)
  •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 (1949)
纪实
  • 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3)
  • 去维冈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 )(1937)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 )(1938)
随笔、日记等(国内已出版的)
以上资料来自维基百科、《一九八四·前言》、豆瓣等,在此表示感谢!

动物农场
奥威尔这本写于二战期间的政治体寓言小说,国内翻译介绍进来,已经是文革以后了。我第一次接触是在九十年代末,匆匆翻了几页,心想真是够反动的,里面的动物一点都不可爱,就又还了回去。直到前几年,又碰到,竟一口气读了下去,一点不夸张,感到遍体生寒。恐惧、愤怒而又无法宣泄。
这本书的情节并不复杂,几句话就能说完:农场中的猪因不满农场主的残暴统治,奋起反抗,将人类赶出农场,不知不觉中,他们又沦为农场新的主人—–名叫拿破仑的一头猪的奴隶,而有异见的人都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有:拿破仑把刚出生的狗崽子抱走,亲自豢养、洗脑,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亲信,它们成为只认主人的疯狂杀手。为了让动物们心甘情愿的卖命,一直编造农场主要复辟的消息。对不忠于自己的动物,一律宣布为反革命。七条戒律被篡改地面目全非,尤其经典的是那句: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诸如此类,联想一下,都能找到影子。
奥威尔写这本书,当然影射了苏联斯大林领导的大清洗。据译者介绍,在苏联这段时间的档案解密前,人们是把它当成反动文人炮制的***小说对待的。这书出版后,直接导致出版过奥威尔许多书籍的出版社拒绝出版他的下一本书《一九八四》,可见当时引起的争议之大。在苏联还是神话的1944年,奥威尔能写出这样清醒的一本书,无疑与他在西班牙内战的亲身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但是,又不应该把此书仅仅看成是对斯大林政府的控诉。奥威尔毕生反对的是任何形式的极权主义。书中记录的种种手段,在各种帮派、政党、社会中都能找到影子。
这本书当然是有缺点的,比如动物个性的脸谱化,将政治简单化、抽象化。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将之作为反极权主义的通俗教材,不必长篇大论,仅仅罗列事实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而今后再遇到相似的情况,至少能够有所警惕。有所警惕的人多了,也许极权主义就再无生存之路。—-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愿望罢了。

一九八四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奥威尔的书。书名实际上是把一九四八的后两位数字倒过来写的。如果说是《动物农场》是影射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一九八四》则更像是一种预言。《动物农场》侧重的是革命极权政权的建立过程,而《一九八四》写得则是极权主义建立后的统治。尤其是对思想的统治。这本书描写的情景比《动物农场》更加恐怖,也可以说是他的后续。这本书无需评论,我只想列一些情节,就足以说出一切。
这个未来的世界里,电幕无处不在,即时在家中也无法关掉。要一直保持安详乐观的笑容,否则很容易被思想警察盯上,被冠上思想罪。
到处都是老大哥的画像,配的文字永远是“老大哥在看着你”。党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不许恋爱,不许有个人生活。经常有人被批斗,失踪,被处决,自杀。到处是奸细。孩子从小被教育要热爱老大哥,老大哥比父母海亲,他们经常告发自己父母,被当局尊为榜样。丈夫、妻子,互相监视。生怕自己晚一步,被对方走到告发的前面。
负责新闻的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和档案,让肉体消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地无影无踪。还制定新话,消灭老词儿。目的是让人们因没有词汇表达而避免犯思想罪。
如何?这样的氛围,够恐怖吧?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书,似乎是一种预言。
当然,这只是书中描摹的背景,而主线则是一位还懂得思考的人温斯顿,与另外一个姑娘裘莉亚恋爱,直至被发现,最终屈服,被杀的整个过程。情节非常紧张,让人透不过气来。读书之始,就知道他们肯定会被发现的,但猜不到的,是抓到后的处理方式。
温斯顿被抓,受尽折磨,以报必死之心。但心中唯一可以宽慰的是,他一直都没有供出裘莉亚,虽然裘莉亚也已被捕—实际上,他们的相恋早就在人家的监控之中了。—直到101号房。那是最恐怖的一间牢房。当温斯顿精神崩溃,喊出“别咬我,咬裘莉亚”的时候,党已经胜利了大半。之后,温斯顿被彻底洗脑,被放了出来,当他在电幕中看到老大哥之后,与其他群众一样欣喜若狂的时候,子弹穿进了他的脑袋。带着洁白无暇的思想,他终于死去。他终于战胜了自己。
插一句,去年看《霸王别姬》,段小楼揭程蝶衣之短那一段,使得许多人因此不喜欢他。但我不会。如果只是肉体的摧残,都是可以撑过去的。可是他们要打倒的,不仅是肉体,还是精神。这时,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译者董乐山先生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老革命家在苏共清洗时对不管多荒谬的罪行都供认不讳,他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上又有什么力量能把这些在沙皇的监狱里、在西伯利亚流放中仍能坚贞不屈的革命家变成这样令人鄙视的可怜虫?—-也许《一九八四》能够对此解答一二吧。
奥威尔的书,我只读过这两本,据说并不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就文学价值来说《缅甸岁月》要更高些,就政治观点来言,据说他的政论文章要更出色。但还是这两本流传最广。比起《动物农场》,《一九八四》避免了简单勾勒和政治脸谱化,有情节,有人物,有渲染,语言也更优美。不管是喜欢思想性强还是情节紧张的书籍的人,都不妨买来一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5-15 21:55 , Processed in 0.0752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