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陕西代课教师调查报道之一:现状与使命[zz 52chem.com]

[复制链接]
baixi_esc 发表于 2006-4-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篇语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将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这意味着,存在了几十年、拿超低工资、生存于偏僻农村的代课教师将陆续消失。

  陕西省约2.5万名代课教师,承担至少50万农村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的去与留,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农村孩子的命运与前程,关系到义务教育在西部的推行。


  从11月15日起,本报两名记者连续十天,行程千里,赴陇县、西安临潼区、蓝田县的偏远农村,在不通路、不通电的教学点,采访了月薪仅100余元的代课教师,年仅17岁的女代课教师及各级教育官员……


  今明两天,本报将分上下篇推出这组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陇县,因陇山的壮丽而得名,也因陇山的深远而贫穷。现在,陇县不仅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而且作为贫困地区的产物———没有事业编制的代课教师,在这里就有260多人,几乎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十分之一。


  陇县范家台村教学点地处偏僻山区,不通电,不通路,这里有10名山区学生,几间透风的校舍和两名代课教师。教师月薪130元,这是陇县乃至全省数万代课教师生存现状的一个典型例证,他们在演绎着一种怎样的困苦生活?


  电话了解条件最艰苦的学校


  陇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条件艰苦的学校太多了!许多山里的学校和教学点都派不下去教师。


  初定采访目标: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八龙潭教学点


  11月17日上午,记者以一名大三学生身份拨通了陇县教育局的电话,表示希望能支教。


  “西安的大学生?!太欢迎了,让这儿的教师好好跟着学学!”接电话的是人事股股长王苍宇。或许是很久没有大学生来支教了,王苍宇语气急切。虽未谋面,但一个“高才生”愿来支教,教育局其他同志也甚是高兴。


  记者请王股长推荐几所条件艰苦的学校,电话那端,王苍宇顿了一下:“那太多了!陇县处山区和丘陵地带,许多山里的学校和教学点派不下去教师!”电话里,王苍宇不停地强调“太艰苦了”,并暗示还是选个距县城近点的学校。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距县城50多公里,40多个学生,3个教师,其中1个是代课教师;关山镇张家山教学点,距县城六七十公里,十几个娃娃上学,只有1个代课教师;城关镇神泉村马家山教学点,要走很远的山路,十几个学生,也只有1个代课教师;关山管委会八龙潭教学点,距县城最远,差不多在90多公里外的深山沟里,条件很艰苦。”


  “没有正式教师愿意去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穷乡僻壤的,哪个教师愿意去?”


  “总得有人去吧!”


  “没有教师去的地方,当地政府只能在当地聘请代课教师,咋也不能让娃们上不了学,对不?”电话里,王苍宇的语气有些失落。


  “全县有多少代课教师?”

  “总共2630名中小学教师,代课教师就占到了十分之一,他们差不多都在穷山沟沟里,很是辛苦。”


  为体验到代课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环境,我们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相关信息,决定远赴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小山村八龙潭。

穿越原始森林只为去最艰苦的学校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八龙潭不算艰苦,最艰苦的地方在范家台,要“翻两座大山,走72个弯道”。


  中途改变方向:租来“面的”、摩托,颠簸在陡峭的盘山路上;徒步前行在茂密的森林,目标是范家台教学点。


  县城一位老人说,去八龙潭需乘发往甘肃张家川县的客车,在老虎沟村下车,翻一座山方可到达。据说,9月间,陇县下了一天暴雨,上百处路被冲坏,县车站一天只发一趟客车。


  我们错过了这趟车。租车时,很多司机不愿去;求助当地朋友,100元租到一辆微型“面的”,车主的条件是只送到老虎沟村。


  在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曹铁虎得知记者要去八龙潭,说他曾在那里执教,还不算艰苦,最艰苦的地方在范家台,那里的艰苦,你无法想象!于是我们放弃了八龙潭,去范家台。


  曹校长说,用村民们的说法是,去范家台要“翻两座大山,走72个弯道”,对了,那里还没有通电,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


  我们租车进山。陡峭的盘山路上,摩托车像一个醉酒的莽汉,在极度颠簸中前行。路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路在拐子坪村附近的拐弯处断了,我们只得徒步前行,在茂密的森林里,很难判断方位。没有退路,我们在惶恐中前行。原始森林中,我们深一脚浅一脚,顺着羊肠小道下山。1个多小时后我们看到村子,经询问得知就是范家台。


  不通电不通路的范家台


  范家台村组长:两年前县里出资8万元修了一条简易路,没想到几场暴雨把路冲断了。村民们买一袋食盐,都得徒步到20公里以外的甘肃境内,“我们落后了100年!”


  记者“落户”范家台:在代课教师杨双成家,吃了两碗酸菜玉米面片。


  杨双成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位代课教师,住在范家台一组。范家台村有三个组,相隔最远有10公里。见面时,杨家刚刚做好晚饭,晚饭是酸菜玉米面片,玉米面是他家一年四季的主粮。他家屋里堆的、顶棚上挂的和室外房檐下悬着的,全是玉米。


  杨双成说村里人没有吃白面的命,原来种过几年小麦,但没等熟,就全给野猪吃了,野猪是保护动物,村里人不敢打。


  “饿坏了吧?来,吃饭!”杨老师的爱人很热情,盛来饭。面片的颜色是黄的,里面有洋芋和酸菜。她说,酸菜半年腌一次,一大缸酸菜可吃半年。


  太饿了,我们每人吃了差不多两碗。杨双成很快就吃完了,他说,真是对不起,村里只有这些东西。


  范家台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沿山依势分布有11个自然村,总人口约为250人。村民们磨面、榨油或即使买一袋食盐,都得徒步到20公里以外的甘肃境内,或者30公里以外的县属关山管委会店子坪去。


  杨家有6口人,夫妻俩,64岁的母亲,和三个子女。母亲患病,腰总是呈90度弯曲。大山和贫困破灭了老人治病的梦想。


  堂屋的角落里,一辆老式自行车落了厚厚一层灰尘。路被洪水冲断后,现在它只能证明自己曾经是村里少有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


  范家台原本有路,两年前,陇县曾出资8万元,修了一条从山外通往范家台村的简易路,年初村民们也曾按人头集资,每人5元,购买炸药、雷管。村干部带头,扛锄头,背干粮,半年挖出了一条约8公里长、由甘肃清水县境内通往村里的路。


  然而,突如其来的几场暴雨,让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再次化为泡影。“要想再修路,恐怕就难了。山崖上修,工程要比以前大几十倍呢!”村组长赵小明说。


  村民们仍旧很少出山,一方面,没多少钱,另一方面,来回徒步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要一天。


  晚上,杨双成点燃煤油灯备课。煤油灯就像寂寞的萤火虫,散布在整个村子的几个地方。在漆黑的夜晚,只有通过它,你才能知道深山里有一个村子存在。其实,范家台曾经通过一阵子电。然而,柴油耗尽后,电也就没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我们已落后了一百年!”赵小明说。


  10个学生的范家台教学点


  代课教师杨双成:学生是挨家挨户求情叫来的,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家最远的,每天一个来回要走十多公里山路,路上见不到一个人。


  记者感受孩子的纯真:课间休息时,孩子们玩的是传统的“丢手绢”游戏,两个教师也参与,被抓住者,唱歌或背诵唐诗。


  凌晨6时杨双成起床,两小时后,要给孩子上课,但是,他担心的事发生了。就在他打开房门时,看到大地白茫茫一片。“下雪了,孩子们又要受苦了!”杨双成好心痛。回到大炕上,杨双成从口袋里抽出一片纸,找来烟袋,拈出一撮烟,边吐口水边卷,卷好,掐掉头,点燃,大口大口吸起来,眼里充满焦虑。


  教学点就在杨家隔壁一个破败的院子里,只有10个学生,村里人习惯把它称为“范家台小学”。在村民们看来,小学要比教学点大得多。就在这里,代课教师杨双成3年来共送10余个孩子走出了大山,接受小学高年级教育。


  现有的10个学生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分两个年级,来自范家台的三个自然村。学生中家最远的,每天一个来回要走10多公里山路,路上一般见不到一个人。


  9时30分,杨双成走到村口,寒风中,他希望孩子们能安全赶到学校。


  10名学生是他和另一名叫李金祥的代课教师从三个组挨家挨户求情叫来的。李金祥今年42岁,比杨双成大两岁,住在另一个村子,因为县里正在搞“撤点并校”,他所在的教学点被撤了,上面安排他来了范家台村。这样,他每天需要翻一座大山走十余公里山路。



  李金祥说,村民的工作很难做,去多了把人家感动了,人家才松口:“看你们太辛苦了,让娃跟你们上几天学吧!”老师被噎得无语。村民不是反对孩子上学,而是在他们看来,上学没有用处。有的家庭竭尽全力供一个孩子上完初中,就没钱供了,孩子只有回到村里务农。务农的孩子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或者与代课教师“理论”的依据。


  李金祥和村里的支书已将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大山,一个在县里读高中,一个在宝鸡市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李金祥的想法是:我是农民,但我想让我的儿子成为工人,给村里人做个榜样。

中午11时,学生们到齐了,室内炉火很旺,炉子里的木材是孩子家长送到学校的,有的湿,有的干。两人分工明确,李金祥教数学,杨双成教语文。课间休息,孩子们玩的是传统的“丢手绢”游戏,两个教师也参与,被抓住者,唱歌、背诵唐诗都可。


  中午12时30分,我们要离开范家台村了。本打算出山后到老虎沟村希望小学采访,杨双成担心天黑前赶不到老虎沟村,建议先到银科村留宿一夜。离开时,山里的孩子自动排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我们送行,怕见生人的孩子们在短短半天时间里,与我们拉近了距离,一个个眼神里,晶莹剔透的是山里孩子特有的纯洁与美丽。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 17岁的代课教师


  初中毕业生闫丽英:第一次听学生称自己“老师”,害羞得脸红;130元的工资没考虑太多,就是“想锻炼一下”。


  记者眼中的小老师:她简直像个孩子,不足一米六的个头,身着粉红色外套,脚踩小女生常穿的粉红色鞋子。


  下午5时许到达银科村教学点。这里只有王老师一个教师,20个孩子。每上10天课,放假5天。每次回家,王老师要走两次山路,坐一次车,40公里。


  19日中午,我们终于辗转到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办公室,一个女孩敲门进来,校长曹铁虎介绍,她叫闫丽英,17岁,教龄已经有一年,也是学校两位代课教师中的一个。记者愣了一下,她简直像个孩子,不足一米六的个头,身着粉红色的外套,脚踩小女生常穿的粉红色鞋,如果没有校长介绍,我们肯定以为她是一位学生。


  闫丽英有些害羞,也略显紧张。她说自己家就在离县城不远的天成镇。去年初中毕业后,因为母亲突然病重,父亲又忙农活,弟弟上学,她不得不退学回家照顾母亲。母亲离世后,闫丽英没再回到学校。


  命运纯属偶然。


  去年开学前,学校缺教师,“学生等着开课,怎么办?”身为校长的曹铁虎有些发愁。“找代课教师!”曹铁虎想。从朋友那里得知闫丽英的情况后,曹铁虎认为她是个不错的人选,于是上门拜访。结果,年仅16岁的闫丽英被“请”到了学校。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当教师吧!”闫丽英说,当时她没多想。可是来了之后却发现,当教师不是那么容易。她说,第一次听学生称她“老师”的时候,她害羞得脸红。一年,记忆淡去了很多东西,可是第一次讲课却永远铭刻在闫丽英的脑海中。那是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我是足球》。“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我不知道该怎么讲!”闫丽英说,幸好上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想想自己的老师是怎么讲的,她努力回忆,把老师当年讲给她的,又讲给孩子听。一节课下来,闫丽英满头大汗。


  “闫老师也有哭鼻子的时候!”曹铁虎说。除了一年级和学前班,闫丽英还给四年级带课,但初中毕业的她显然难以胜任,稍复杂一点的数学题,她就难住了,红着眼睛跑去找有经验的老师求助,这个时候,闫丽英会和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


  “她年纪还小,再锻炼几年就好了!”对于闫丽英,校长和其他的老师都报以宽容的态度。而闫丽英自己,也觉得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当了一年代课教师,闫丽英说自己变化很大,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也意识到了作为老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月130元的工资低不低,她说没考虑太多,“年龄还小,想锻炼一下”。


  当记者告诉闫丽英,国家要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实行全员聘用制时,闫丽英抿着嘴笑了笑,沉默几分钟后说,对于将来到底怎么办,她也没有想过。 文/本报记者 卢兴江 刘海宏  图/本报记者 卢兴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百蹊

x
 楼主| baixi_esc 发表于 2006-4-3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决定将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全面推行农村的教师聘任制前,陕西省已经进入预热状态,包括西安市临潼区、蓝田县在内的许多地区,今年9月已经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逐步清退代课教师,部分地区已经停发了代课教师的“补助”。一方面是代课教师仍然作为贫困农村的教育支柱而存在;一方面是按照国家政策,各地要全面推行农村的教师聘任制。在“取消代课教师”的进程中,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

陇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王苍宇:每学期开学分配老师是最头疼的事情,“谁留城里、谁去山区,很难做决定。不愿去山区的,即使分去了,也能背着行李跑回来。”若实行全员聘任制,可能好教师就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这样贫困山区就更留不住人才了。

11月21日中午12时,陇县教育局。

人事股股长王苍宇得知我们去了陇县较为偏僻的关山牧场、又去了最远的教学点范家台,有些感动。

“你们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啊!要走四五个小时山路,太辛苦了!”

王苍宇说,全县有207所中小学校,拥有46134名学生、专任教师2374名,师生比例为1∶20,基本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编制规定。

按国家教师配置1∶22的比例,陇县不缺老师。但问题在哪里呢?

“教师总数够了,但分布不均衡。”

“大量教师集中在城区和交通便利的塬区。”作为主管教师分配的人事股长,每学期开学分配老师是最头疼的事情,“谁留城里、谁去山区,很难做决定。不愿意去山区的,即使分去了,也能背着行李跑回来,有的甚至宁愿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

如此一来,在一些师资不够的山区,教育局把缺额交给乡镇教育部门,让他们自行聘请代课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以确保每一个山村适龄儿童不至于失学。“全县44个教学点,大部分是1人1校的,260名代课教师无一例外,全在偏远山区。“王苍宇说。

在教育局,我们还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陇县城关镇石庄教学点4个学生,其中一年级两个,二年级两个,同在城关镇的黄家山教学点3个学生,也分了两个年级。这些不是个例,在陇县偏远地方大量存在。

王苍宇认为,贫困山区实行全员聘任制弊大于利,原因是县里的经济较为困难。县里也想过聘请好老师,但好老师的前提是好条件、好待遇,如果县财政实力达不到的话,取消代课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在农村来说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其次,实行全员聘任制应该是全社会的问题,好老师在任何地方都受欢迎,若真的放开,可能好教师就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这样贫困山区就更留不住人才了。

王苍宇介绍,教育局这些年一直在呼吁能不能给代课教师加工资,实际上很难解决。如果给每人涨100元,全县260名代课教师,每个月就要增加投入26000元,一年就是30多万,县财政负担不起。

一双大眼睛的期待

西安市临潼区小金乡中心小学校长韩联营:“每天都好像有一双大眼睛盯着你,学生的那种渴望与纯真让你无法放弃!”乡里的6位代课教师虽然已被清退,没再领一分钱工资,但他们仍在代课。“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接受必需的教育,哪怕是教师们凑钱请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的问题和山区教师的短缺现状,并不限于陇县,西安所辖区域也较为普遍。

11月22日,我们回到西安市临潼区采访。去之前,我们了解到临潼区在今年8月之前已将全区的代课教师清理完毕,但8月之前统计的数据是,相对偏远的小金乡有6位代课教师,那么这些教师是不是还存在呢?

中午12时,小金乡中心小学。

韩联营校长坦言,乡里的确有6位代课教师,虽然他们从9月份开始被教育主管部门清退,没再领到一分钱工资,但他们仍在代课,“没有办法,按照现在的师资资源,缺他们,学校运转不了!”

韩校长说,中心小学目前也有两位代课教师,他们原来的工资就很低,只有180元,而现在他们却领不到一分钱的工资。没有工资,教师会代课吗?韩校长的解释是,凭着个人感情把他们请来了,“上面派不来在编教师,学校总不能停课吧?”

小金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总数是360余人,专任教师包括校长是6名,就是说一个教师要带60名学生,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师与学生1∶22的比例,教师缺口可见一斑。“我们找了两个代课教师补充这一空缺,但事实情况是教师们的负担仍旧过重,每人平均要带40多个孩子,有的教师不得不每天上6到7节课!”但“每天都好像有一双大眼睛盯着你,那种渴望与纯真让你无法放弃!”韩校长深有感触。

这位教师所说的大眼睛实际上就是一些农村孩子那种特有的眼神。年初,整个临潼区与全省一样进一步落实了撤点并校、集中办学的农村教育战略,丘陵沟壑较为集中的小金乡也不例外。

撤点并校带给农村孩子最大的不便是,远距离走读和小小年纪就要住校。吕亚楠今年8岁,她的哥哥吕蒙今年9岁,家住距离学校约5公里的王庄。今年初,学校准备了宿舍,兄妹俩开始住校,他们每三天回一趟家,回家后,父母要为他们准备三天的干粮,背着干粮,兄妹俩要步行五公里,到达学校。

学校没有食堂,能够提供给住校生的也只有开水。学校没有经费,烧开水的柴火是住校生家长从山沟里背来的。

吕家小兄妹的家境还不错,农活不忙时,父亲会骑摩托接送他们,有时,还给他们一些零花钱,但对于住在沟壑里的孩子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小金乡的大部分村落处在深沟里,从沟里上来到达丘陵地带的学校,许多孩子要走差不多两个小时。部分孩子每次要背5天的干粮,干粮装一口袋,比身子还要大。因为没有油水和蔬菜,七八岁的孩子每次要吃两个大馍,才能管半天。

像他们这样的住校生在小金乡中心小学有30多个,其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8岁。“学校没有任何收入,当你读懂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食堂吃饭,一天三顿不再是开水泡馍的眼神时,心里一定会感到辛酸。”韩校长说,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接受必需的教育,哪怕是教师们凑钱请代课教师。

早在今年2月,小金乡中心小学的电脑语音室就建好了,他们也派了几批教师专门学习了语音教程,但是因为没有钱买电脑,语音室就成了堆积杂物的库房。

一位农民的希望

蓝田县九间房乡村民王养民:“清退李老师?那不成!”“李老师真要走,我带头,全村人给他下跪!”“国家的政策我们支持,那就给村里派个高水平的‘先生’来,高水平,还得安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我们村里的娃给耽搁了。”


11月23日下午4时,秦岭深处,蓝田县九间房乡柿园子学校。

一位中年男子正伏在办公桌上批改作业,一旁,煤炉里的煤没有充分燃烧,飘出的一氧化碳在整个屋内缭绕,令人头晕。固定电话响了,是县教育局打来的,说次日银行的人要来看他。他说了声谢谢!

他叫李小锋,柿园子学校惟一的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后勤主任”,13年里,他共送出134名学生,其中4个考上了大学。因为一个人支撑一所学校1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十余家媒体,先后把他作为代课教师的典型进行报道。而后,他收到了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全国各地几千元的捐助和慰问信件。

柿园子学校只有20名学生,却来自大山里5个自然村。山里的村民没有土地,惟一的收入来源是养奶羊,挤羊奶。因为到达西安市不过三个小时的车程,农民思想比较活跃,供孩子上学,然后把孩子送出大山是许多村民的梦想。

然而,按照眼下实施的逐步取消代课教师政策,李小锋即将被政策性清退。

如果清退代课教师李小锋,村民们会怎么看呢?

村民王养民就住在学校旁边的村里,他的小女儿,3年级的王倩是李小锋的学生。

与王养民对话时,王的情绪有些激动。“清退李老师?那不成!”“但这是政策。”

“国家的政策,我们支持,那你给村里派个高水平的‘先生’来,高水平,还得安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我们村里的娃给耽搁了。”

“这个怎么保证?”

“签个合同,十年八年的,你高水平先生不能旷课,保证星期一到,星期六才能回去!”

“李小锋老师能保证吗?”

“李老师踏实,13年了,没旷过课。你看以前外地来的那几个先生,来了,耐不住寂寞,三天两头回家。我就觉得配教师应该因地制宜!”

“如果李老师被清退,而派来的你们又不满意,怎么办?”

“自己凑钱聘请李老师,学校有娃上学,每户每月掏10元,二三百元就把李老师留下来了嘛!”

“假如李老师自己要走呢?”“不可能,真要走,我带头,全村人给他下跪!”

王养民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作为政策落实过程中,广大农民朋友的想法。农民们希望优秀的教师来山村工作,同时他们又害怕优秀的教师无法安心而耽误了自己的孩子,矛盾面前,他们宁愿选择水平较低的代课教师。

一位调研员的担忧

省教育厅助理调研员罗老师:这几年清退了近3万名代课教师。教师的流动基本上是乡上流到县上,县上流到市里,谁不想多挣点钱?农村人才交流库里,大中专毕业生多的是,但因为没有编制,财政没法发工资,也就分不下去。实行全员聘任制,再加上现在正在实施的撤点并校,集中办学,从长远来看,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有可能迎刃而解。

5年已清退近3万名代课教师

记者:咱们陕西省目前还有多少代课教师?

罗老师(省教育厅助理调研员):2000年,我们掌握的数字是57000人,构成很复杂。这几年我们清退的力度也比较大,5年已清退近3万名代课教师。省上关于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曾经下过通知,核心就是:谁聘任、谁管理、谁清退、谁做思想工作。

记者:逐步取消代课教师,这一提法是不是说明难度很大?

罗老师:你马上让人家走,是不理不敬,你给人家交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吗?啥也没有。人家干了十年八年的,你让人家走,从内心讲我们清不下去。

谁不想到环境好点的地方

记者:我们发现许多偏远地区,大专毕业的教师很少,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罗老师:陕北、陕南山区地大沟深,人们居住相对分散,你不设个点,孩子每天上学要走十多公里的路,不现实。但你设个点,又没人愿意去。因为只有当地人才有那个生存条件,城市人去那里,咱们说得客观一点,不现实!有较高学历的学生肯定选择的是好环境。

再者,教师的流动,基本上都是乡上流到县上,县上流到市里。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谁不想多挣点钱,谁不想到环境好点的地方,谁都想啊!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更想。

编制是和钱挂钩的

记者:我们知道,许多学校或者教学点是一人一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罗老师:现在的教师编制是2000年的,师生之比是1∶22。在农村这就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一个学校,它只有15个人,你还得给它配一个老师;15个人有三个年级,怎么办呢?它不像城里,大规模的,一下子有几千人,你可以这样算,一到农村就不能这么算了,5个人一个年级,15个人六个年级,你要按这个比例配教师,非把教师给累坏不可。所以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农村人才交流库里,大中专毕业生多的是,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没有编制,分不下去。最主要是要解决编制问题,编制要相对宽裕。为啥要说编制,有了编制,财政才会发工资,编制有时候是和钱挂钩的。

聘用制解决农村教师短缺


记者:一方面要清退农村代课教师,另一方面城市的正式教师又很难派下去。按照政策,基于政府对农村孩子负责这个角度,希望农村的孩子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相对素质较低的代课教师肯定要清退,那么,怎样解决这种青黄不接的问题呢?


罗老师:每年我们对大学生都有优惠的政策,意图是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我们还有教师交流的政策。教师交流就是,比如说你要评高级职称,必须在农村工作多长时间。你不能说你在城市,你就永远待在城市,你还必须去农村;我们还有支教,支教是自愿的,去是有思想准备的。

当然实行全员聘任制后问题可能比较好解决。从大趋势上讲,代课教师是要清退的,你能不能当老师,能不能拿上教师资格证和文凭,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应聘。另外,你要当老师,实行全员聘用制的时候,只要把规定的学历拿到了,都可以来,没有身份上的区别,也不分你是正式的还是代课教师。

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比如你这个学校需要100个老师,但有150个老师应聘,富余的50人就可以往下面聘,这样就可以一级级聘任下去。所以,实行全员聘任制,再加上现在正在实施的撤点并校,集中办学,从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一个沉重的思考

调查发现:支撑偏远农村教育的仍旧是代课教师,如果没有代课教师,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厦就会坍塌。推行教师聘用制,人的普遍心理是应聘好的工作岗位,如此一来,偏远农村将没人应聘。当务之急是解决代课教师的眼前之困———工资待遇和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

支撑偏远农村教育的

仍旧是代课教师

差不多十天的调查中,我们深入到陇县、蓝田县、西安临潼区的偏远农村,与当地的农民朋友、村主任、代课教师、正式教师、一人一校的“校长”、还有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屈膝谈心,了解到他们的艰苦与渴望,审视和阅读了他们所处的现实和内心深处的真实。回过头来我们对照日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取消农村代课教师、推行教师聘任制这一农村教改方略,内心较为沉重。

实际上,取消农村代课教师、推行教师聘用制,已经喊了好几年,陕西省的代课教师也由5年前的57000人,削减到现在的25000人左右。按理说,动作不算慢,步伐不算小。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些偏远农村,特别是山区,其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改变的只是数值。

以陇县、蓝田县为证,调查时我们发现,支撑偏远农村教育的仍旧是代课教师,许多学生家长和学校校长坦言,如果没有代课教师,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厦就会坍塌,他们还认为,实际上,部分教学点承担的职责仅仅是扫盲。

“下、下、哈(下)来的下,楼、楼、陆(楼)上的楼”,老师教学生时,发音不仅是当地的土话,而且朗读时感觉像唱歌。在陇县范家台村教学点,老师教语文课时,你随时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

偏远地区聘用教师

尺度可适当放宽

再说教师聘用制,很显然,人的普遍心理是应聘好的工作岗位,好的岗位在哪里,在好的环境中;好的环境在哪里,在好的城市。如此一来,偏远农村将没人应聘,如果把原有的代课教师取消了,孩子们会不会失学?在我们调查过的地方虽然还没有发现,但还不能说没有。实际上,在代课教师比较多的甘肃省渭源县农村已经发生了。按照聘任原则,只要获得相关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代课教师完全可以参加应聘,问题是要获得规定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对于学历本来就不高(有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代课教师来说谈何容易?

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能不能灵活一点呢?比如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没有正式教师愿意去的地方,聘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代课教师,在选人的条件方面相对放宽一些;工资待遇方面能不能向农村倾斜,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

实际上,在国家的宏观制度安排不可能立即调整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解决代课教师的眼前之困。何为眼前之困?就是解决偏远地区缺教师的问题,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和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

陇县、蓝田县、临潼区代课教师工资投入大致是这样的:陇县是县财政投入,每人每月大概130元;蓝田县是乡镇级投入,每人每月为100元左右;临潼区现在已经取消财政的投入,此前,每人每月是180元左右。

由此可见投入的主体极为薄弱。这种低重心的投入体制给基层带来沉重负担,造成义务教育办学困难。如果教师的工资由中央财政投入,办公经费由省财政投入,县乡只负责教室硬件的投入,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呢?切合实际逐步取消代课教师,我们期盼农村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尽快来临。文/本报记者卢兴江刘海宏图/本报记者卢兴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百蹊

x
 楼主| baixi_esc 发表于 2006-4-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不是有活啦?

那些被清退却仍然坚持岗位的代课老师是否能够成为助教的首选对象呢?
烟波 发表于 2006-10-2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7日上午,记者以一名大三学生身份拨通了陇县教育局的电话,表示希望能支教。

难道采访只能这样进行~让我想起来暗访什么什么窝点的策略来。
何苦给人这种希望。
mkman 发表于 2007-1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后泪花从眼眶往外挤……
我们的中华儿女呀………………
麻雀 发表于 2007-11-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普遍的现象只能通过国家的政策来解决
不过 就算只能帮助一两个教师
我们也应该做
雪中松 发表于 2007-11-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在取缔代课老师的过程中,要逐步的将其中的一部份转化为公办的。
唉,那些老师真的太不容易了!~
linger6616 发表于 2007-11-10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3-29 15:14 , Processed in 0.1520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