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蹊助学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百蹊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开启左侧

[资料] 论“撤点并校”对贫困农民、农村的负面影响

[复制链接]
forevergo 发表于 2011-3-20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orevergo 于 2011-3-20 02:55 编辑

论“撤点并校”对贫困农民、农村的负面影响

杨贵平

(刘磊、陈国强、王寿书、张文光、丘丽君提供部份资料)

二十多年来,我有机会访问了中国贵州、云南、宁夏、山西、河北、内蒙等十多个省的贫困农村及学校。深深感到每个农村有它的特殊性,同时也有非常大的共同性。农民身上背负着两大重担:一是送孩子上学,一是没钱看病。再就是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

虽然中国从1986年开始逐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并没有实行免费教育。送孩子上学,要交书本费,学杂费,考试费等等。1989年我因偶然的机会去了贵州一些贫困山区的苗族村寨, 发现当地女童上学的极少。许多小学,一、二年级还能看到几个女孩, 到了高年级, 就一个女学生都没有了。为什么这么少?最普遍的回答是“没有水”,即没有钱。

当时一个孩子上学一年要人民币50多元, 而一家年均收入还不到人民币300元, 主要来自农民自种自食的粮食,现金非常有限。上学要交现钱,一个孩子一年上学的费用就占了一个家庭现金收入的大部分。许多适龄儿童, 特别是女童,不到小学毕业,就被迫辍学。中国的农民是重视教育的,再困难也要送孩子——至少是男孩——上学。通过这些访问,了解到贫困农民的困难和迫切需要,滋根基金会多年来提供助学金,支持了近9万人次女童及孤儿入学。

从2001年开始,中国在农村逐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两免”就是免书本费、学杂费,经费由中央政府承担,到2007年基本全部落实,这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最欢迎的德政。“一补”则对住校生补助住宿以及生活费,这部份费用由省、县承担。虽然“两免一补”的一补是补助住宿费,但这部份由地方政府负担,很多地方只补了一部分,或是只补了极少部分的学生。一年吃住费用要千元以上,是书费、学杂费的六、七倍。这便成了有孩子上学的农民最最重的负担, 也导致很多十二、三岁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
 楼主| forevergo 发表于 2011-3-20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撤点并校的进程


“两免一补”的政策推行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上学应该不用交钱,至少费用应该大减才是。但是实际上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反而增加——对农村有重大影响的这项政策就是“撤点并校”。当村里的学校被撤掉以后,学生就要集中到中心校上学。村到中心校有公路和班车的,学生就要付钱坐车,许多村离中心校远,不通公车,要走三、四个小时到中心校去上学。不可能通勤,就必须住校。


1.1 初中及高中的撤并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以便学生就近上学。但在8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逐年撤并了许多初高中及小学。
1990年我在贵州一个县调查,当地教育单位以调整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撤除了三分之一的学校。许多我访问的县将所有乡(在山区,一个乡约5000至15000人)的高中撤了,全县只剩下一个高中,集中在县城;同时将数个初中合并成一个中心初中。离学校远的村,孩子要走3、4小时,近的也要走2个小时,因此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要住校。集中办初中的措施,到2000年基本完成。
1.2 小学在2000年后的大力撤并
中国农村的小学有两种,即“教学点”和“完小”。“教学点”一般四年级以下,多设在人口较少偏远贫困的的村寨。完小到五年级(部分北方小学)或到六年级,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寨。“撤点并校”是把教学点撤了,将几个学校并成一个中心校。
2001年 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
《决定》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所谓撤点并校,“点”指“教学点”“校”是指完小。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公布1998年至2007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
全国撤点并校数据(小学)
年份
学校数量(万所)
在校生人数(万人)
1998
60.96
13953.80
1999
58.23
13547.96
2000
55.36
13013.25
2001
49.13
12543.47
2002
45.69
12156.71
2003
42.58
11689.74
2004
39.42
11246.23
2005
36.62
10864.07
2006
34.16
10711.53
2007
32.01
10564.00
减少总数
28.95
3389.8
减少比例
47.50%
24.30%


1998到2007 九年间,全国学校数目减少了47.50%。 而人口减少了24.30%. 教育部门对“撤点并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人口减少。但由上表可看出,学校减少力度比人口减少的力度大了一倍。在这撤并过程中,影响最大,撤并力度最大的是贫困山区的小学,为孩子、父母造成了重大的不便。

撤点并校在贫困山区集中在撤除偏远小学,并将集中办学看成是现代化教育的表现。2005 年中国教育信息报对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吕梁地区“撤点并校”是这样报道的:“2005年为“教育重点年”,……短短两年时间。其中农村小学由2003年的205所调整为现在的94所,农村初中由15所调整为7所,共计撤并农村中小学119所,复式班和单人校全部取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分散办学向规模办学常规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建国以来该区教育史上投入资金最多……。直接受益的农村学生达20000余人。”
关于“复式班和单人校全部取消”,报道中没有提到的是:这些学校多在边远贫困山区,多为一村一校,村与村之间距离远,把这些学校撤并的直接结果是这些村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7、8岁开始就要长途跋涉离家住校
在《决定》中提出“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可事实是越在“在交通不便的地区” 撤点并校的力度越大。
下表是山西某边远山区两个乡撤校的调查(刘磊2008):
                          

甲乡(原有41学校)
乙乡(原有20学校)
年度
撤并学校
剩余学校
撤并学校
剩余学校
2003
5
36
2004
7
29
3
17
  2005
7
22
2
15
  2006
7
15
4
11
   2007
4
11
2
9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2007四年,这两个乡撤除了近2/3的学校,影响了近千名孩子。“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之前,这两个乡虽谈不上“村村有小学”,但至少能够保证适龄入学儿童就近上学。而在实施“撤点并校”政策之后,撤校的村庄出现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楼主| forevergo 发表于 2011-3-20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benbacon 发表于 2011-3-2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在布拖罗家坪乡看到的情况,该乡4个村只在乡政府所在村上保留中心校,有1个村我没去情况不详,其它2个村的村小都被撤,这对上述2个村的孩子影响非常大,孩子们要走山路3个小时去学校,而学校住宿条件又很差,没有专门的住宿楼。
并校后乡中心校生源数量严重超过教室、学校可承载范围,目前已经是2人座位坐上3个孩子了,但即使这样仍有大量学生无法入学,而连本来可以上的村小又撤了。。。

中国很多事情的现实就是领导层立意很高,目光远大,但不了解基层实际,导致层层落实困难重重,到最底下村镇一级为了乌纱帽完成任务,往往选择一刀切行政野蛮手段。
对老百姓来说,经常是这么折腾一下不如原来的,受的苦又多了一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百蹊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百蹊助学网 ( 粤ICP备14008989号 )

GMT+8, 2024-11-1 07:44 , Processed in 0.0583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